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科学无目的

已有 563 次阅读 2024-5-2 22:32 |个人分类:工作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08-04-14 04:53:17)

    科学不但没有疆界,科学也没有目的,但是科学必然进步。结论,科学是无疆界、无目的的必然进步。

    今年春季的风很大,常常呼啸着掠过奉天的上空,在距离地面六十米的高处形成楼宇涡流,仿佛是冬天的北风吹过春天的大地。其实,吾已经记不起往年的春风是如何的吹过,只能记得太阳是如何的普照。失去了参照系的感觉,对于人类进化而言可算是一种大智慧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吾谈到人类寻找的规律,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不是自然的,反过来却将规律强加于自然。人类期望规律无所不在,但是却没有能力轻而易举地看见规律存在,从而导致人类不能够屈从于真正的规律而产生的知识,往往将背景噪声之中隐藏之规律视而不见。人类容易坚信由于自己经验所产生的期望,却常常在不恰当的时间里坚定不移,对不恰当的信息深信不疑,所以不得不面对失败。人类的这些习惯和本性也就决定了归纳法,这种人类的最基本方法之无能。

    地球上的进化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行为轨迹,也就是说,进化史形而上的进化、是精神的进化、是灵魂的进化,而物欲只能够是进化过程中灵魂之回归、精神之反古、形而上之形而下罢了。在这种意义上观察世界,任何分割形而上和形而下、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之行为都是短见的,或者表现为形而上之无能或者是形而下之无力。

    归纳法是基于“普适因果性原理”的“先验正确性”之检验。归纳法之归纳,首先是基于大量观察之后的推理,也就是“神化”。人类之归纳行为不是某种心理事实、不是日常生活事实、更不是一种科学程序。实际上,科学程序是一个无尺度的思维程序,实际上科学程序是通过(一个)猜想,在(大量和重复)观察之后,(突然)跳到结论的过程。

科学的程序:

1 start;

2 get an idea;

3 perform experiment;

4 does the evidence support the idea?

  if no, go to 2;

5 theory created;

6 use theo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7 discover new evidence;

8 can the theory be modified to explain the new evidence?

  if no, 2;

9 improve theory;

10 go to 6;

 

宗教的程序:

1 start;

2 get an idea;

3 ignore contradicting evidence;

4 keep idea forever;

5 end

    大量的、重复的观察和实验,在科学上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检验人类的猜想或者假说之正确性或者错误性,或者叫做“试探性反驳”,即为(宏观)拓扑结构复制过程之迭代。由于某种原因人类常常忘记分类法这种最基本的智慧手段,往往会错误地认为,只有归纳方法才能够提供分界之标准。因此,对分界之标准的需要则加强了人类对归纳方法的错误信仰。就像可证实性标准一样,归纳(法)这个概念则意味着一种不完备的或者不完善的分界。

    人类之意义(meanings)、意思(senses)、心灵预期(mental anticipations)、心灵层数(mental layers),如果说归纳只不过是使理论成为可能事实的过程,而不是必然的、客观的,也不能够改变人类对归纳法的认识,那么作为(三流)科学家之吾,怎么敢冒然寻求如此高度或然之理论,也只能探索解释或者寻求上帝的非或然理论了。

    形而上学尽管不是科学,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却不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科学理论也常常会因为没有意义而被放弃或者排斥。但是,人类却无法放弃和排斥这些被称为“理性神学”的形而上学。其实,“意义”这个词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词,人类使用没有意义的手段来分界,必定会使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往往不是太窄就是太宽。

    关于科学的目的,不同的科学家、科学活动也许会携带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目的性,但是科学本身却是毫无目的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432432.html

上一篇:衰老是人生的一种快乐
下一篇:清明长假
收藏 IP: 175.164.185.*| 热度|

2 王涛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