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Lushgry 专业打造学术型&科研型人文社科类个人博客:博采众长,客友至上!

博文

高大衔接之学习的可持续性:做好大学规划 精选

已有 6158 次阅读 2023-7-29 08:48 |个人分类:论见&亮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这些年里,有大学生向我询问或求解过一个问题,即在大学里总感觉无所事事、无趣无聊、不论做什么都感觉没意思怎么办?而且这个问题似乎出现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期间。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努力着去寻求“参考答案”。通过与部分大学生沟通交流,我觉得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在学习的可持续性上出现了问题,而这种可持续性首先是来自于高中,但在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上没有衔接好,导致了自己在大学里在学习上无法可持续。

一、学习的可持续性和分阶段性

一般而言,高中因为有高考这个终极性单维度目标,且组织化、制度化程度高,所以学习可持续性强;而大学缺乏类似于高考这样的终极性目标,且目标出现多维化、个性化甚至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只有在极强的自律性品格下才能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之于很多大学生,一般会表现为学习的分阶段性,即特定时间段内为特定目标而学习,比如期末考试、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等,这种特定阶段一旦过去,学习似乎又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了。比如,有不少大学生平时基本不怎么学习,只有到了期末考试那会才为了备考、不挂科而努力学习。这关涉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学习目标的缺乏或不确定性使得学习的可持续性中断问题。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一下学期的前半学期就延续了高中时的学习劲头,只不过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的学习上,也就是没有按照课程表好好学习,而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比如古今中外有关宏观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那段时间的状态基本上是天天就知道去教室、自习室去看书,以至于还被说是患了“高中后遗症”或“高考后遗症”。

但到了大一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觉得很多课程都没有啥意义,大学上得也没啥意思,就开始出现了心理问题,这种状况到了大二上学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萌发、产生了退学不上的念头,而且还真的写好了退学申请书。幸好,后来在老师、同窗好友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开始尝试着再试着读一学期。

那一段时间是我大学的“至暗时刻”,我还专门从学校新校区往老校区赶,想着去咨询一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寻求帮助。不过,走到半路上我又返回来了,理由是自己的心理问题自己还解决不了吗?还需要靠别人吗?从那以后,我开始专注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备考,并按部就班地通过慢跑的方式锻炼身体,再加上开始先后当副班长、班长,心理问题也慢慢的好了,逐渐地开始适应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开始注意平衡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兴趣爱好的投入,开始注重社交、融入宿舍、班级等。

现在想来,我那时候主要的问题还是只是在劲头上保持了高中时的学习可持续性,但没有结合大学实际情况进行转变,在学习方式方法上没有转变好,加上光靠兴趣而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当自己觉得能找到的书看完了之后,也就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了,这就导致学习态度的不正、学习热情的褪去,以至于学习动力的丧失,而最为重要的学习毅力也跟着全无了。

可以说,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学习可持续性的根本障碍。不少大学生上了大学,起初很兴奋、很激动,怀揣着心中的那个梦想,干什么都起劲。然而,随着大学生活的日复一日,不知不觉开始随大流,别人打游戏自己也打游戏、别人谈恋爱了自己也要谈恋爱、别人逃课自己也逃课、别人睡懒觉自己也睡懒觉、别人不学习了自己也不学习了,诸如此类,如此一来,大学的一切都变得不痛不痒、平淡无奇,学习也不算什么了,只能在大学里“混日子”。

这种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样很多大学生是有的,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兼具主观与客观的。就客观原因来看,学校教育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所教内容、成绩与素养考核以及校园学习氛围等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主观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达成度不高或者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从根本原因上来看,这种现象终究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由此导致的学习动力、学习乐趣的匮乏,最终使得学习持续性中断

二、做好大学规划 致力于成为“三好大学生”

这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之所以注重大学规划的原因之一,准大学生们尤其是大一新生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自学、老师指导、专业导论等,结合自身实际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等,做好自身的大学规划。大学规划并不一定过于详细,但要注意时间跨度、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等,比如今年的大一新生,在时间跨度上要注意2023-2026或2023-2027,比如可以将自己的大学规划名称写成《我的大学规划(2023-2026)》或《我的大学规划(2023-2027)》,可以把大学的总目标确定为把大学上好并通过上好大学最终实现新生;然后分年度、分学期乃至分月份确定分目标,且分目标的确定要服务于总目标。

我们都知道,中小学是有“三好学生”这个荣誉称号的,以此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很多学生也都有这样的经历:上学时希望自己能够得“三好学生”奖状,拿到老师批改的作业后希望自己的作业上有个“优”字。其实大学生也需要有“三好”,但大学生的品学兼优不应止步于优秀,而是要达到卓越。众所周知,很多国际知名公司、企业都把从优秀到卓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乃至信念理想。其实,大学生也不应仅仅要求自己做到优秀,而是在品质与学业上做到卓越,即在品学兼优上做到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只可惜,很多大学生连优秀都做不到。经过几年的观察,我觉得在娱乐化、碎片化与短、频、快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下,把大学上好才是大学期间明确的总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而这个目标又可以分化为两个具体的基本目标:一是把专业学好;二是把素养修好

而大学规划的撰写就可以从把大学上好、把专业学好、把素养修好这个“三好”入手。其中,把专业学好就是要从自己的专业以及所开设的课程上做好学习规划,如有可能还包括第二学位的专业与课程学习,以及为了学好自己的专业而通过线上自学的课程规划,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等;而在把素养修好上,总的来看,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法治(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等)三方面的素养均要修好;具体的看,首先要把专业、课程所需要的素养修好,然后再把社会交往、社会礼仪、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社会文化、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素养修好。这些都要融入、体现在大学规划中。有的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比如思想、文化方面的;有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践,比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交往、社会礼仪、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有的则需要实验或加入团队来完成,比如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等。

还有一点就是,大学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的变化而调整的,但不管怎么调整都要服务于把专业学好、把素养修好以最终实现把大学上好,并且,还要把规划执行到位,不可半途而废,唯有此方能成为“三好大学生”。不少大学生大学规划也做了,而且做得不错,但在落实与执行上不行,这是需要注意的,这是一个很考验学习毅力的问题。

总而言之,大学生要在学习上保持可持续性,而这种可持续需要以把大学上好的总目标及其把专业学好、把素养修好的分目标来指引,并通过落实和规划嵌入了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大学规划来实现,最终使得自己成为卓越的“三好大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658-1397080.html

上一篇:高大衔接之心理问题:科学与人文的视角
下一篇:高大衔接之学习中心化:平衡中心任务与非中心事务
收藏 IP: 39.148.54.*| 热度|

8 郑永军 孙颉 杨正瓴 崔锦华 徐芳 黄永义 徐勇刚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