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现在的高校为什么无法安静搞科研?——吐槽之后的思考 精选

已有 6596 次阅读 2024-3-9 11:13 |个人分类:Thinking|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开会、写本子、报销、卷考核、卷教学,这是青椒们的常态。为什么这么累?为什么无法安静地搞科研?

有很多观点:(1)现在什么行业都要卷!(2)学校考核与排名的必须(3)改善个人待遇

但似乎并没有说到本质上。很多老一辈的教师说,以前还可以安安静静做学问,现在难了。

在高校也十多年了,今天突然感到,问题的症结在于,现在科研的级别不同了!

(1)从国内到国际近20年来,咱们国家科研水平发展迅速,Nature Science Cell PNAS等等刊物都是常客,科研已经从实现国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逐步卷到国际领先、全球首创。

(2)从理论到实践论文和科研成果,不止在理论上有新的探索,更是在各种实验、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而这种突破,都是需要大实验室和科研经费的支撑的。那么写本子和报销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常态。

(3)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甚至大兵团作战只要看一看理工科论文的署名,就很容易发现,单人署名的论文已经越来越少,理工医体农的论文,几个作者是常态,几十人也不奇怪,上百人也时有发生。虽然一个人可以梳理学术史,可以做数学推导,可以做idea级别的创新。但是从idea到实验验证,往往需要大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大型团队的组建和高效运行是很关键的。大团队自然需要大经费、大设备的支撑。不申请大经费,不搞好政产学研的一体化,怎么能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撑呢?

如果说青椒卷的是本子、项目、教学、报销,那么作为大团队的老一辈掌舵者,更是要卷!团队大牛们要卷的是方向,是团队建设,人才选拔,梯队建设,大项目申报,企业孵化,向国家建言,向社会服务,还要在国际上打开局面。只是大牛们太忙,没有时间上网吐槽,也不好吐槽。团队越大,风险越大,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平台的建设也是繁琐不堪。

有人曾说过,科学家是最扁平化的团队,很多学术大牛,再忙也会在一线拼杀,还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并不像企业老总那样神秘不见。

在美国访学的时候,和哈佛两位即将毕业的博士聊天,他们也很焦虑未来的职场,非升即走让他们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多年过去,他们仍在assistant的路上,在不同高校间腾挪。现在想来,这正是类似于企业家的成长,多在基层锻炼,在不同的部门锻炼,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的过程吧。

当然国外有一些好机制,例如每个院系有报销秘书,免去青椒去跑报销,这在国内很多985高校实验室也都施行了。教学行政单位随处可用的打印机复印机和扫描仪(校内人员自动计费使用),免去大家因为填错几个字就要奔赴打印店的窘境。

竞争与合作,恰如战争与和平。没有竞争,大家都懒得去验证一个理论、一个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竞争是为了更好的合作。要合作,就要开会,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团队内外部的协调都需要讨论。这是国内外都一样的。国外的私立大学,往往还要顾及捐赠人、校董的各种要求,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难处和麻烦。

天上不会掉馅饼,国家的科研经费怎么分配,确实要靠基金本子来说服别人。如果有其他的资金来源,也可以像龙泉寺和企业实验室那样去结合市场运作。

mark一下,欢迎拍砖,有空再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1424639.html

上一篇:智能的第一推动力问题:遐(瞎)想篇
收藏 IP: 210.29.134.*| 热度|

25 杨卫东 王从彦 潘发勤 尤明庆 孟利军 刘进平 褚海亮 杨正瓴 宁利中 崔锦华 王涛 杨顺楷 雷宏江 冯兆东 王成玉 郑永军 曹俊兴 杨凌鉴 高宏 武夷山 张鹏 卫文强 白龙亮 夏向阳 Helica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