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顾彬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 精选

已有 5743 次阅读 2012-4-2 09:31 |个人分类:人物:人海茫茫|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medium, white

顾彬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

他的意思是说,他翻译了很多当代中国诗人的作品,现在还在翻译,中国的诗人们似乎很需要他,可是他们却并不学习德语、了解德语文学或去理解他,反而常常责怪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难道他只能像服务于男人的女人那样服务于中国的诗人们吗?

这个意思当然不是顾彬直接说出的,但我分明听出了他的委屈。

“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这是顾彬今晚发表的一个短暂演讲的最后一句,他是在杭州宝石山上一个书吧里介绍自己的学术“来源”、对六点钟时听到一个人说的“中国人了解德国、而德国人不了解中国”作出反应时讲这番话的。

顾彬在这个书吧前半段时间,先是用他的母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在后半段按约定发表关于“欧洲人眼里的中国文学史”的演讲。他的幽默感立刻使气氛变得活跃,他首先要求主人给他一杯白酒润喉,当主人端来一个透明玻璃杯并告诉他说“58度的白酒”时,他说了一句:“58度,为了中国!”一饮而尽。

然后他开始演讲。他先说了一段关于欧洲人是否可以研究中国文学的问题,认为欧洲人看中国文学和中国人自己看自己的文学各有各的不足,欧洲人的问题是“知道的不多”,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是……(可惜我坐在较远的地方,没听清)。接下来他开始述说他与中国文学结缘的由来,并介绍他的职业和学术历程。他最早选择学习的是古代汉语而非现代汉语,后来学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与中古时代的文学,哲学是老子、孔子、孟子,文学就是唐诗,他没有、或者说没敢过早对这些问题发言,他觉得自己不过硬,缺少底气,直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在学校里找到讲授中国文学的职位。

对于“中国人了解德国、而德国人不了解中国”,他反应强烈。他问在场的读者:你们会德语吗?你们阅读《法兰克福报》吗?那上面天天都有关于中国的种种报道,而在德国,已经没有哪位一流的、甚至二流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未被翻译成德语了,包括中国现当代的作家,而德国当代很多重要作家的作品却并没有介绍到中国来。他说他到印度去,印度的作家一再让他介绍中国当代的文学,令他感觉奇怪,原来是印度作家刚刚从中国回国,他们抱怨中国的作家不会说英语,所以他们不能从中国作家那里了解中国文学的状况,只好让顾彬给他们介绍。说到这里,顾彬的幽默再次放射,他说,那些骂他的人不应该骂他,应该去骂印度人,因为他们不学习中文,他们觉得中文没意思,而他——顾彬却认为中文很有意思!

他也顺带提到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人们对他的误解。他问在座的人:你们会德语吗?你们读过我的德文著作吗?如果你们只是通过中文译本来了解我,那是不全面的,因为中文译本是有删节的、不完整的。他再次说到,他从未说过中国当代文学不好的话,他只是认为中国现代时期的诗歌不够好,像戴望舒的诗有些好,有些就很糟糕,80年代以后的中国诗却很好,比小说好。

他对诗歌情有独钟。他谈到诗歌在任何时候都处在边缘地带,向来被忽视,中国当代诗歌也是如此,而他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评价就很高。所以他说:要骂你们应该骂中国作家协会,因为他们只认小说,而忽视了诗歌。

当顾彬说到“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时,他双手一摊道:“我说完了!”

下一个环节是提问,主人提议让顾彬先生休息一下,她先插播一段“广告”。趁这个时间,我拿出带去的一部中文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走到前面,请顾彬先生签名留念,他一边说“谢谢”,一边主动伸出手来握手,然后才在扉页的底端认认真真地签写了“Wolfgang Kubin顾彬2012-04-01”,再次说着“谢谢”把书递过来。

在座的读者们开始向顾彬表达敬意,有的向他赠送礼物,有的与他讨论中国诗歌——譬如李白诗歌的翻译问题,甚至一个外国女生问他:“你怎么学中文?”

我悄悄退场,在门口向主人道别。打开门,一阵温润的山风扑面而来。

2012-04-02-00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554503.html

上一篇:衢州一日
下一篇:绩溪二日行旅
收藏 IP: 202.107.197.*| 热度|

23 蔣勁松 张伟 曹聪 许培扬 余昕 王春艳 王晓明 吴吉良 刘全慧 肖重发 王芳 罗帆 张晓锋 刘璐 黄锦芳 刘颖彪 方琳浩 刘钢 边一 鲍永利 张玉秀 武京治 fishman9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