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有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shfly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文

金鱼单词讲义——象形字母篇 第八章 结语—— 从26个拉丁字母到105万个英语单词

已有 3405 次阅读 2021-12-5 15: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本章节要点:

通过学习本章节,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① 英语单词学习的基础是26个拉丁字母。

② 掌握26个拉丁字母的象形本源和音形义,将为后面的单词学习奠定基础。

③ 英语单词有105万个之多,从26个拉丁字母到105个英语单词“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定要避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况发生。

④ 掌握26个拉丁字母,只能算是刚刚入门,如同小孩子从出生的哭闹到刚学会了咿呀学语一样,更多的挑战还在后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需要提及的是,英语是第一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一般在两万个左右。您的词汇量有多少呢?准备好继续努力了吗?


第八章 结语

大家学习《金鱼单词讲义——象形字母篇》的感觉如何?

是不是有一种似乎看明白了一部分英文单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似乎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有一点模棱两可的感觉,感觉有些单词看的透彻,但是有些单词却像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似懂非懂。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不必忧虑,学习和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什么呢?

大家想一下,中文里的汉字,从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开始,逐渐有了独体字和笔画,随着汉字的增加进而拥有了偏旁部首和合体字。其中,有些字的变化很大,已经看不出最初的样子。即使形状相似,意义也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汉字“七”和“十”的象形字的写法都像“十”。

英文里的单词也是如此,从最古老的象形字母开始,逐渐用了简单词和字母组合,随着词汇的增加进而拥有了词根词缀和复合词。其中,有些词的变化很大,已经看不出最初的样子。

那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非也。在本书中,大家初步掌握了字母的来源和简单的字母组合,认识了一些简单词、前缀后缀、字母组合和一小部分词根。那么接下来,大家还需要进一步掌握英文单词在发展中的一些变化,例如文字传承中发生的音形变化、词汇丰富过程中的词根词缀等。

为什么要了解英文中的音形变化呢?这主要是英文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音形变化,可能已经不再是它的本来面貌。其一是英文的语言文字在口头传播的口语发生了读音的音变,口口相传,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其二是英文的文字传播的书面语发生了书写的形变,书写的规范与否,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于是乎,久而久之,就有了很多音形不同的情况。到后来,也分不太清楚哪个是“正统”,哪个是“衍生”。再后来,为了规范语言,有些统一了音形,有些就各种音形变化就都使用吧。

由此可见,了解英文里的象形字母只能算是入门吧,能看懂一些简单词和字母组合足矣,更多的单词还需要大家学习音形变化和词根词缀(图8-1),所以现在的似懂非懂也在情理之中。

类似于中文汉字的发展变化历程,拉丁字母也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变化。其中,汉字中的象形字是由事物的象形特点抽象概括而来;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减笔画表明所指事物的意义;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表义的形旁组成;形声字是由表示表义的形旁和表音声旁的两部分组合而成。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一般采用象形图文法、指事符号法、会意解析法、形声构字法等学习方式认识和理解汉字。如同汉字一样,英文单词也出现了类似转注字和假借字的情况。

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拉丁字母、字母组合和词根词缀等类似于象形字,是根据象形的特点概括和抽象而来;kneel(下跪)是由knee(膝盖)+LL形状)变化而来,类似于指事字;有词根词缀组成的复合词类似于会意字;由词根和表示发音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形成的复合词,类似于形声字。

接下来,我们大家开始学习《金鱼单词讲义——音形变化篇》中英文单词的音形变化吧!

 

从26个拉丁字母到105万英语单词的梯度示意图3.jpg

8-1 26个拉丁字母到105万英语单词的梯度进阶图。 

 

关键词:金鱼单词讲义拉丁字母; 象形本源英语学习以人为中心;四元素学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496-1315276.html

上一篇:金鱼单词讲义——象形字母篇 第七章 象形字母的部分案例分析
下一篇:基于金鱼拉丁字母理论浅析英文中的字母组合、词根词缀和简单词
收藏 IP: 124.119.50.*|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