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戴锋

博文

『云作战』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已有 1236 次阅读 2023-1-15 10:13 |个人分类:【云作战】论文与论题精选系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锋启云涌

摘要云作战体系是由实施云作战的军事力量及相关资源构成的整体云作战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二十四个字:保卫国家,忠勇坚毅,能谋善战,灵活机动,体系完备,创新发展。

只有建设根基稳固、完善高效的云作战体系,才能使云作战的有效运用具备优质基础,才能支撑起云作战效能的全面发挥。云作战体系,是由实施云作战的军事力量及相关资源构成的整体,该整体要求具有可靠的基础结构、独特的作战功能和高效的运行方式。因此,云作战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核心内容,基础体系,用以确保云作战体系结构的可靠性;力量体系,用以发挥云作战功能的独特性;训练体系,用以提升云作战运行方式的高效性。作为云作战实施的前提保障,云作战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其本质内容是,针对基础体系、力量体系和训练体系这三个核心体系的有效建设。

云作战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指导云作战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前瞻发展过程,瞄准未来作战。因此,云作战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应该围绕“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主权”的基本目标,牢固树立战斗力制胜的根本标准,强化军队建设改革创新意识,突出云作战倡导的力量结构创新与战场机变特点,将作战力量体系打造成为适应未来复杂作战的有机整体。根据这样的内容要求,云作战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二十四个字:保卫国家,忠勇坚毅,能谋善战,灵活机动,体系完备,创新发展。这“二十四字”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的根本、特色和方向三方面内容。

一、建设根本

为了打赢未来的复杂作战,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的任务方向和素质基础体现在,“保卫国家,忠勇坚毅”。“保卫国家,忠勇坚毅”,是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的根本。具体要求是,所有作战人员,必须服从上级指挥,保持优良作风,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守护国家领土完整,护航国家各项建设,战斗意志顽强,不惧困难,不畏强敌,有血性,有担当,具备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尚武精神。所以,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不仅是武器装备等物质形态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其根本是关于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坚强意志、顽强作风、悍战精神的意识培育与素质建设。

二、建设特色

“能谋善战,灵活机动”,体现着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的特色。从历史过程和近代作战角度看,“能谋善战,灵活机动”是高素质、高水准、高战能军事力量的作战特点。事实上,这也是中华民族军事传统的基本特点。因此,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中的“能谋善战,灵活机动”,要求能在实际作战行动中充分体现出,精于谋略、善于机变、发挥优势、出奇制胜、能打胜仗的力量体系建设特色。

三、建设方向

“体系完备,创新发展”表明了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的主导方向,以及持续建设的基本路径。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需要以一系列标准与规制为基础,进而发展和形成一支人员素质体系完备、武器装备体系完备、作战保障体系完备,实战能力体系完备的国家保卫力量。而若考虑到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那么武器创新、战法创新、训练创新,则是提升战力保证的基本方向。所以,云作战力量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中的“体系完备,创新发展”,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握统筹规划、缜密设计、严谨实施、全力创新的建设路径与方向,打造出适应和胜任多样化、全战域作战的联合战力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云作战”理论初探[J]. 中国军事科学, 2013(4): 142-151.

[2]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再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4(3): 129-138.

[3]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三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5(1): 135-146.

友情提示】本文主要内容选自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更加完整、详细的背景资料可参见:

1. 科学网:戴锋的个人博客《云作战导论》节选系列);

2. 微信公众号:云作战『云作战』论点信息系列)。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不涉密;作者对在科学网所发表的“云作战”相关原创文章拥有版权,侵权必究。

联系作者电子信箱:fengdai@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95-1372023.html

上一篇:海陆空天网『云作战』的关键事项
下一篇:『云作战』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1)
收藏 IP: 115.60.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