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远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dawei

博文

拉雪兹公墓

已有 3790 次阅读 2011-7-6 14:1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零七年十二月的一天,我到巴黎开会。计划好下午四点到,离签到有三个小时,这样可以去看看拉雪兹公墓。

到了才知道巴黎正闹罢工,没人卖地铁票。一个人见我不知所措的样子,走过来说可以自由出入,不要票。原来卖票的工人罢工,车还是照开的。这事在伦敦也遇过几次。看来,世界上只有中国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在那儿要想弄点免费的东西,几乎没门。

从北站到拉雪兹很容易,在4号地铁上坐一站,转2号再走八站,下来就到了公墓的边门。 沿着那窄窄的石阶到了上面,眼前的墓地似乎是没有边际。我不禁有些茫然,怎么去找我要见的那些墓碑呢!那好几板的指示牌也令人生畏:哲学,文学,艺术,物理,数学,如同进了一所超级大学一样!

可是天渐渐暗了下来,我想得赶紧了。原来计划好要看的肖邦,比才,莫利哀,王尔德,普鲁斯特,斯泰因,邓肯,欧仁鲍狄埃,等等等等,还有巴黎公社社员墙这次就顾不上了,找起来一定不容易。只有一个人我一定要看,那就是巴尔扎克。

我快步的走着,和很多有名的人物擦肩而过。这个墓地真大,有97个区,据说有44公顷,难怪有人称它为死者之城:有自己带着名字的街道,长眠的居民有自己的门牌号。

最后找到了巴尔扎克的墓。他如同狮子一样的大脑袋高昂着,望着远方。墓座上有些人们献上的花。

我看着那雕像,想起中学时在奶奶家院子里读四叔弄来的《欧也妮葛郎台》和其他法国小说的样子。院子里那葡萄架,还有烧锯末子煮饭的味道,一拥而来。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读陈宁的文章说,巴黎有两个世界:生界与冥界。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城市,我能感受到她致命的吸引力。你一旦爱上她,死也要和她在一起。然而,我想最好是要在年轻的时候来这里,中年以后再来就有点晚,因为她的语言,她索要的精力。年轻时你和她恋爱一场,然后,就像海明威说的,不论你再到哪里,她都会跟着你,因为她是一局流动的饗宴。

生与冥这两个世界在伦敦也存在,但分得没那么明显,因为伦敦没有这么集中的墓地。死者住过的房子,现在被活人住着,只有墙上的蓝牌告诉两者的关联。

远处,罢工的口号声还是很清晰。我没有找到巴黎公社社员就义的那堵墙。看来,多少年过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解决。第二天开会的时候,主持人开玩笑说:在我们国家,有两种人。一种是工作时间很长但不罢工;另一类人是不干什么但每天都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在座的银行家们听了这个笑话都很得意,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他们会从道德高地上狼狈地掉下来。

还记得那天刺骨的寒风-巴黎的冬天还是很冷的,和伦敦海洋性气候不一样。

外加一篇: 少年不能没有梦

我说过,有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转悠,看众多名人的冥宅。在巴尔扎克的大头像前,我伫足最久。
 
那个墓地里的人物让我想起少年时代在吉林的时光。那个时候,也就是高中的三年里,读小说是我最美好的回忆。我读了那么多东西,这一点想起来很吃惊。我觉得大城市里我同龄的孩子条件那么好也没我读得多啊,颇为自满。
 
我在吉林这样一个小城,有这样的条件要感谢我的四叔和二姑父。在二姑父的小书房里,我一本一本的读他订的外国文学。里边大多数是中短篇小说,大多不是很有名,我不记得它们了,但是它们给了我对文学的一份喜好。有些是很有名的,如川端康成的雪国和伊豆舞女。我在二姑父那还读了好多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画报,最爱读的是那些国家的历史,那是那个年头里少有的几分西方信息。
 
是四叔给我提供了大多数欧洲小说和中国古典。我不住的翻看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一大段是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我当时总在想为什么他要花这么多篇幅写这段对我来说与主题无关的东西。我还读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大仲马的茶花女,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等等。
 
没有读很多英国的东西,四叔没有很多,好像也没从他的朋友那借来多少。但读过的几本却记忆犹新,如迪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我上学放学的路上把读过的东西讲给和我顺路的同学听,他们都很喜欢,到了家还不愿离去。 还有那些俄国书,没有托尔斯泰大部头的,但是有很多契科夫和屠格涅夫的短篇。我一遍一遍读屠格涅夫的散文集, 他们在我的脑海里描绘了俄国广袤但有点孤独的土地和森林。当美国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还没出现在我脑海的时候,俄国的景象就是我唯一的的异国之梦了。

四叔有本小书叫《论情节的典型化和提炼》 , 是苏联人列宾写的文学评论。那本书里有好多关于俄国小说的描述。给我一个机会看我没有的书。但是那个书自身也非常吸引人,我在那个时候能读那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书让我觉得蛮有意思。
 
中文的东西除了那些古典小说之外,还有史记,古文观止,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奇怪的是,为甚么没有大学时代读小说的记忆呢?我的同学宇空极力向我推荐钱钟书的围城,说它可以媲美红楼梦。我读了,没感觉如何好。由于什么原因我看了郭沫若在年轻的时候写的凤凰涅磐, 倒是觉得写得大气,极俱青春的浪漫。同学自力过生日的时候,我还买了本给他,他好像没什么感觉,我还觉得蛮可惜的!

不过自力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一天我在自力的床头看到一本叫李普曼传的书。这本书倒是把我迷住了。我从此开始很少读小说了。Walter Lippmann是个美国著名记者。这本书谈到他在哈佛大学念书时师从桑塔亚那,杜威和詹姆斯等,让我非常想明白这些哲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学校里教的哲学有什么不同,于是开始读这些哲学书。这本书涉及到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哲学,于是我的兴趣转到了美国。

想到这些事,感叹到,少年不能没有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077-462602.html

上一篇:回忆李普曼
下一篇:忆杭州
收藏 IP: 86.176.17.*| 热度|

3 袁贤讯 曹聪 王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