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desig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pdesign

博文

对坤舆万国全图若干问题的探讨

已有 9853 次阅读 2016-8-2 09:25 |个人分类:09杂谈|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前言:李兆良老师的论文“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兼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不是利玛窦”在中国测绘科学院《测绘科学》学刊2016年7月号正式发表,可参见李兆良《测绘科学》论文:《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不是利玛窦。我也做了些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的初步研究,部分成果与李老师的观点相同。本文已经投寄到学术论坛,经过论坛组织人员同意,提前在科学网公布本论文(非最终稿)。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的研究还有许多深入探讨的地方,欢迎更多人关注此事。


[摘要]  1602年在中国正式出版的坤舆万国全图,其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各大洋轮廓基本正确,采用了球面投影和经纬度表达方式,可以认为是基本正确的现代世界地图。通常认为其作者是利玛窦,但是学者李兆良对其作者进行了质疑。本文从测绘科学角度出发,通过测绘的现场测量、数据转换与制图等几个关键环节对坤舆万国全图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记录对坤舆万国全图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有以下结论:1.利玛窦不是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作者,他提供了资料,并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可能参与了部分数据转换和绘制工作。2.坤舆万国全图(1602)是以中国李之藻为首的人员完成数据转换和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集结了来自欧洲的地图资料、明王朝区域的地图资料、中国远海船队获得的测量数据和地图资料,在之前世界地图工作的基础上,最终整合相关资料完成了该世界地图。该地图集结了欧洲、中国、中东、美洲等无数测量人员的成果,其中东亚和美洲部分主要是中国人员的成果。3.15世纪,郑和航海船队首次发现了美洲大陆,该船队发现并收集了美洲相关地理和行政资料,为坤舆万国全图(1602)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原始资料。目前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更详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坤舆万国全图 测绘 利玛窦 李之藻 郑和



0       引言

1602年在中国正式出版的坤舆万国全图,其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各大洋轮廓基本正确,采用了球面投影和经纬度表达方式,可以认为该图是基本正确的现代世界地图,许多专家做了多方面研究,然而关于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真实作者是谁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针对该图尚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测绘是地图的基因,通过科学的测绘方式可以得到正确的地图,正确的地图也必然反映其测绘成果。本文从测绘学角度出发,首先介绍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基本特点,然后通过测绘的现场测量、数据转换与制图等几个关键环节对坤舆万国全图(1602)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记录对坤舆万国全图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0       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基本情况

1为坤舆万国全图(1602),从测绘学来看,坤舆万国全图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坤舆万国全图(1602


1)   表达范围为全球

2)   比例尺为小比例尺,为千万分之一的级别

3)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及太平洋、印度洋等平面基本正确,而且知道北极为北冰洋。

4)   投影采用了球面投影方法。表达方式为经纬度,纬度同现代,表述了赤道、南北回归线等;经度为360度,子午线穿过福岛。

5)   中国位于世界地图中间。

0       现场测量

现场测量是绘制地图的基础,坤舆万国全图不表示准确的高程,主要表达平面,但是其平面测量的基本要素必须同现代测量的基本要素,否则无法制定出准确的全球地图。现代测量工作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的基本原则,即先建立控制网,然后根据控制网进行碎步测量和测设。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其中国家控制网可为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供研究资料,其施测精度为一等和二等,高于普通控制网。根据测绘学原理,完成坤舆万国全图需要以下测量:1.测量若干全国性的平面控制点作为基准点,以其经纬度确定全球各区域地理的相对关系,全国性的控制点要尽可能精确;2.测量村镇、城市等中小地区的平面控制点及碎步点;3.测量或者计算出全国性平面控制点与中小地区平面控制点的相对距离和方位。把上述测量成果相结合,通过一定方式的数据转换,可制作出相对准确的省级地图、国家地图甚至世界地图。

2.1国家级平面控制点的测量

在元明时期已经有了经纬度的概念,但是进行高精度的全国性平面控制点测量,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利玛窦MatteoRicci15828月到达中国之后,用星盘(Mariner's  Astrolable测各地的纬度,利用日月蚀测经度,欧洲16世纪的航海星盘Mariner's Astroable)可参见2

2欧洲16世纪的星盘(Mariner's Astroable

Aveiro(1575) - Maritime Museum, Lisbon[16]

经度测量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在当时可采用日月蚀的方法进行测试,其误差较大,直到18世纪才能比较准确的测试经度利玛窦利用日月蚀的方法测试了澳门、肇庆的经度,其中澳门为东经125(1582),肇庆为东经124度(1583),肇庆被修正为东经124.5度(1585。当时的子午线相当于现在的西经20度,该测量的经度转换为现代的经度,澳门相当于东经105度,约同成都的经度,由此可知该该测试方法的误差相当大,精度远远无法满足国家级平面控制点的要求。且由于实际测量点的经度数据必须在月蚀时才能测试,局限性相当大。

3坤舆万国全图(1602)中国局部截图1

3为坤舆万国全图中国东南部的局域截图,由此可见广州的经度为,没有采用利玛窦测试的经度值。利玛窦在158511月提出中国区域的经度差(10度),这个数据也是错误的。

利玛窦还实测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纬度,可参加1,其纬度值与现代值比较接近,其纬度值与现代值比较误差在03.9度之间,多数在30分之内,精度较高。

1利玛窦实测的部分城市纬度


地点

澳门

肇庆

赣州

南昌

九江

南京

纬度

22.5o

22.5o

25.5o

29o

29.5o

32.15o










地点

扬州

淮安

徐州

天津

北京

纬度

32o

34o

34.5o

39.5o

40o










由上述可知,利玛窦只测试了澳门、肇庆等极少数城市的经度,且该经度误差很大。对于纬度,利玛窦测试了北京、南京等东部地区的纬度,未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广大区域设置控制点进行监测。如果以利玛窦实测的经纬度点作为国家级平面控制点用于绘制全国性地图,在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还可能产生较大的累计误差,该测量不能满足全国性控制点的测量精度要求。从坤舆万国全图可知,图中只选用了北京、南京、扬州几个城市。



4坤舆万国全图(1602)中国局部截图2

4是坤舆万国全图(1602)中国中部区域截图,其中扬州为北纬32度,同1的纬度,由此可知,坤舆万国全图(1602)可能采用了利玛窦所测的部分观测点作为全国性平面控制点。从4可知,开封在北纬35度南侧、成都在北纬31度,开封与成都在图中的纬度与元在1279年“四海测验”获得的纬度数据相同。该测验设监侯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该测验获得了部分高精度的测量数据,与今天的纬度相比较,正负误差平均为30分,其中岳台(今开封西北)为北纬35度,差值为0度。4中,杭州与成都的经度差约为16度,同现代地图的数据比较接近,也就是说直到利玛窦未到过的西南区域,坤舆万国全图的累积误差仍然较小,该值已经远大于。利玛窦未到达过开封与成都,不可能实测其经纬度,也不可能得到杭州和成都相对准确的经度差。由此可知坤舆万国全图(1602)也采取了郭守敬团队的观测点作为全国性平面控制点。

2.2小地区平面控制点和碎步点的测量

对于小地区测量,元明时期地图通常不表达高程,所以地图测量主要确定控制点和碎步点的平面坐标,采用类似经纬仪的设备和距离工具即可完成相应的测量,进而获得控制点和碎步点的平面坐标。为了获得上述实测的测量数据,测绘人员需要组成测绘组,现场完成相关任务。与现代测量工具比较,其测量工具比较简陋,在1629年之前,测量长度的工具为步量、测绳、步车等,测量高程的工具采用真尺,利用三角相似做换算,测量方向的可用指南针等。

利玛窦在中国的主要城市为澳门、肇庆、南昌、南京、天津、北京等地,其具体行程路线可参见5


5利玛窦中国行程图

在上述城市及其行程路线之外的中国区域,如西南、西北、东北等广大区域,利玛窦从来没有到达,当然不可能进行过任何控制点与碎步点的实际测量。在利玛窦从不同城市转移时,其目的不是测量,行程中不具备测量的条件,也难以进行路程中控制点与碎步点的测量。

在利玛窦所生活过的肇庆、南昌、南京、天津、北京等城市,按照明地图管理体制,当地的军事部门(都督府等)和当地政府被要求3年上报一次地图及相应的表册。也就是说当地军事部门或政府组织了详细的测量,有相对完整的城市测量数据和地图,典型的地图可参见6。这些城市地图的关键点和碎步点无需利玛窦进行重复测量,且已经被制作成完整的地图。利玛窦的主要目的为传教,没有动机、时间和人力等资源对上述城市再次进行详细的测量。

6洪武时代南京地图(1368-1398

2.3 小结

世界地图的测量分为国家级控制点测量与小地区的控制点和碎步点测量。对于中国区域的国家级控制点测量,坤舆万国全图(1602)采用了利玛窦的若干观测点作为国家级控制点,并采取了相应的观测数据;但是利玛窦的观测点有限,主要集中在澳门、南京等东部地区,而且鉴于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利玛窦采用日月蚀方法测试的经度存在较大误差。坤舆万国全图(1602)也采用了郭守敬团队的观测点作为国家级控制点。对于小地区的控制点和碎步点测量,中国政府已经组织测量并得到了相应的较高精度的地图,利玛窦团队不具备动机、时间和人员团队实施再次测量和制图,可以认为绝大多数的小地区现场测量非利玛窦团制图队实施,同理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美洲、欧洲等州的小地区测量不是利玛窦团队完成的。


1    数据处理与制图

世界地图的制作具有其特殊性,其为小比例尺,大范围的地图制作,现代世界地图的比例尺为千万分之一的级别,甚至更小。由于地球为球形,球面坐标位置通常用地理坐标(λ,φ)表示,地图为平面图,平面坐标通常用直角坐标(X,Y),把地球表面各点用平面地图表达时,需要采用一定的投影方式,才能建立起球面与平面地图的坐标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把球面的坐标数据转换为平面的坐标数据。地图投影可以分为3类:(1)平面投影(planeprojection);(2)圆锥投影(conicalprojection)。(3)圆柱投影(cylindricalprojection)。在上述投影基础上又有拟圆锥投影、拟圆柱投影等。国家级关键点测量数据需要考虑地球曲率、具体的球面投影方式等才能转化为世界平面地图的坐标数据,通过平面投影绘制成的小地区平面图,其数据也不能简单的叠加,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球面投影方式转换才能汇总到世界地图。不同的投影方式,所得到的世界平面地图差异也较大。

从图 1可知,坤舆万国全图的投影采用了伪圆柱球面投影方式,图中给出了经纬度。

中国传统地图的投影方式为平面投影法,通常忽略地球曲率的影响,表达方式为计里画方法,如禹迹图等。罗先本1541年左右完成的广舆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地图之一,采用了计里画方法制图,平面投影,可参见图 7。

7广舆图-舆地总图(罗先本,1541

欧洲较早采用了球面投影与经纬度表达方式,公元1406年,重新出现了的托勒密(Ptolemy ,Claudius Ptolemaeus)《地理学》,书中描述了球面投影与经纬度的制图方式。欧洲被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世界地图为墨卡托地图(1569)和Ortelius地图(1570),参见图 9和图 10,其中Ortelius地图被认为第一幅现代世界地图。

9墨卡托地图(1569

10 Ortelius 世界地图(1570

910均采用了球面投影和经纬度的表达方式,9采用了墨卡托(Mercator)投影,是一种"等角正切圆柱投影10采用了伪圆柱投影方式 。这类投影的经线与纬线不正交,故无等角性质的投影。 对于910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同一测量数据,采用的投影方法不同,世界地图的差异也比较大。

1、、7可知,1的投影不同于7,也就是说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投影与计里画方法的的表达方式;从1910可知,这些图均采用了经纬度的表达方式,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9的投影方法,坤舆万国全图采用了与Ortelius地图相同的投影方法,均为伪圆柱投影方法。坤舆万国全图成图时间为1602年,Ortelius世界地图的成图时间为1570年,坤舆万国全图的成图时间晚于Ortelius世界地图是可信的。

2       几个问题

结合测绘科学与历史记载,可以对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4.1坤舆万国全图(1602)是利玛窦制作的吗?

明时代与利玛窦有直接关系的世界地图版本可参见表2。坤舆万国全图(1602)之前的山海舆地全图等已遗失,坤舆万国全图(1602)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世界地图。

2明与利玛窦有关的世界地图

在文[1]~[7]中,利玛窦被认为是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作者,然而2010年至今,李兆良在文[8]~ [13]多篇文献中提出该图作者不是利玛窦。

由于中国古代对知识成果的认定比较模糊,可能把成果附会到古人、名人、权贵人员上,判断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真实作者不仅仅要依据历史记录,更重要的是考证该地图的工作由谁真正完成。根据前述测绘的关键过程可知,考察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真实制作者需要从2个过程考察:1.测量数据是谁获取的2.数据转换与制图是谁处理的。

2.1.1   测量数据的获取

2.12.22.3可知,利玛窦不是中国区域、美洲区域小地区测量数据的测量组织者或实测人员,也没有实测欧洲、非洲等区域小地区。利玛窦在中国区域观测了少数城市的纬度和极少数城市的经度,而且由于其观测技术的限制,经度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例如:利玛窦158511月仍然认为中国的经度始于120度,止于130度,相应的经度差为10。如前指出,杭州到成都的经度差值已经达到16度,远大于利玛窦的判断,由此可知山海舆地全图(1584)中的中国部分是错误的。

2.1.2   数据转换与制图

坤舆万国全图高5英尺(1.52米),宽12英尺(3.66米),比例尺为千万分之一的级别,最小精度约为1公里。涉及的数据转换工作量非常庞大,这样地图的绘制工作量也非常庞大,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数据转换和制图队伍。

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利玛窦撰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虽出所携图册……”,该描述表明利玛窦只是欧洲版世界地图的携带者,而不是该地图的制作者,从该世界地图投影方式和表达方式可知,该世界地图为Ortelius世界地图。

根据历史记载,利玛窦于1580年到达澳门,以后又到达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此时Ortelius世界地图只有1570版本,1588版本和1598版本尚未问世,可以认为利玛窦携带到中国的是Ortelius世界地图(1570)。

图 11Ortelius 世界地图(1570)中国区域的局部图。图 12为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国区域的局部图。


11 Ortelius世界地图(1570)中国区域截图

12坤舆万国全图1602)中国区域图

11可知,Ortelius世界地图(1570)中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绘制有严重错误,例如:黄河注入到了北冰洋,长江入海口在北回归线(北纬23.5)附近;而且该图在中国的北部又标识出契丹,说明作者不知道中国和当时欧洲所称之为的契丹其实是一个国家。从12可知,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长江黄河等中国地标基本是正确的,例如黄河在河套部分形成一个“几”字的弯。12的山脉、城市等数据远较11准确、详细,例如:在12中给出了蓟镇等明军事重镇,11中无蓟镇等,在12中给出了日本4个大岛,11中日本只有一个大岛。由此可知,坤舆万国全图(1602)中国区域的测量和绘制不是从欧洲得到的地图资料,而是从中国得到的测量资料和地图资料,经过制作团队数据转换和绘制而来的。文[]中明确指出,“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国部分肯定参考了中国的地图。”,而且认为广舆图可能是其主要来源。文[]也有类似的结论。

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序中说:“缮部我存先生,夙志舆地之学,自为诸生,编辑有书”。上述的“我存先生”即李之藻。以上表述说明李之藻有制作地图的志向,且关于地图制作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和造诣。李之藻在坤舆万国全图(1602)撰文“惜其年力向衰,无能尽译此图,白下诸公曾为翻刻,而幅小未悉,不佞因与同志为做屏障六幅,暇日更事杀青,釐正象胥,益所未有……”上述的“此图”指Ortelius 世界地图(1570)。这说明李之藻决定制作坤舆万国全图并进行了实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更加明确,“神父们到达北京时,他正在工部担任重要职务;他的才名罕有匹敌。他青年时雄心勃勃要对中国做一番很好的描述,并绘制十五省的精确地图,这对他就意味着全世界。”“于是他马上跟利玛窦神父以及其他神父交上朋友,为的是学习地理,他把公余的时间都用来钻研它。他的第一项大工作是以尽可能大的比例尺重制世界地图……”在此书中,非常明确是李之藻团队完成了“坤舆万国全图”,在“坤舆万国全图”的撰文中,利玛窦“乃取彼邑原图及通志诸书,重为改定……”。从坤舆万国全图(1602)和《利玛窦中国札记》的上述资料可知,李之藻组织人员直接结合Ortelius世界地图(1570)原图等资料深入工作,完成了坤舆万国全图的数据转换、绘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利玛窦提供了部分技术支持,可能也参与了部分工作。

由本节可知,在1602年之前,已经有不同版本的世界地图,李之藻及其所组织的人员在Ortelius世界地图(1570)、中国的测量数据和地图等资料基础上修改、征订并完成了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制作,而不是对此前世界地图的简单复制。尽管利玛窦可能是山海舆地全图(1584)等的作者,但利玛窦不是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作者,他提供了Ortelius世界地图(1570)等部分原始资料,给予了技术支持,可能参与了一部分数据转换和制图工作。

4.2谁是15世纪美洲的发现者?

哥伦布船队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史学界通常认为哥伦布首次发现了美洲大陆。李兆良在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15世纪是郑和船队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本文从测绘科学角度结合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研究成果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Ortelius世界地图(1570)的南美洲部分可见图 13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南美洲部分可见14

13 Ortelius 世界地图(1570)南美洲


14坤舆万国全图1602)南美洲

13可知,在南纬40度,Ortelius世界地图(1570)的南美洲约跨越4.0个经度网格;在南纬50度,Ortelius1570)地图南美洲约跨越2.0个经度网格(每个经度网格为10度)。从 14可知,在南纬40度,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南美洲约跨越3个经度网格; 在南纬50度,坤舆万国全图(1602)约跨越1个经度网格(每个经度为10度)。南美洲西北侧的科迪勒拉山(Cordilleras )是南美洲安第斯Andes山脉的西部支脉,大致自南纬27°30′起,沿智利-阿根廷国界,向北伸延至加勒比海沿岸。从 13可知,Ortelius世界地图(1570)在南纬8度~加勒比海岸没有山脉;从 14可知,坤舆万国全图(1602)在南纬8度~加勒比海岸绘制了山脉。从上述可知,坤舆万国全图(1602)在南美洲部分更加接近南美洲实际情况,远较Ortelius 世界地图(1570)准确。

15Ortelius 美洲地图(1588

图 15是Ortelius 地图集的美洲地图,该图为1588完成,从该图的南美洲部分可知,其地图的行政区域等不如图 14详细。

从上述可知,李之藻团队在绘制坤舆万国全图(1602)美洲部分时,获得了较Ortelius世界地图(1570)更加准确的原始测量资料或美洲地图资料。这个美洲资料不是来自欧洲哥伦布航海船队,也不是来自中东或者非洲的航海船队,那么这个资料只有来自中国航海船队。

16大明混一图(1389

图 16是大明混一图,在1389年完成(明洪武年间)。从图 16可知,明在1389年(明洪武)尚不知道美洲。从图 14可知,中国航海船队在1602年之前已经到达了美洲,而且得到了相对准确的地理资料。参照历史记载,从1389~1602年期间,明朝只在1405年至1433年期间,郑和航海船队曾经7次远洋,可参见表 3。其他时间,明未举行过大规模远距离航海。从上述可知,15世纪发现美洲的中国航海船队只可能是郑和航海船队。从客观条件来看,哥伦布船队第一次发现美洲大陆,1492年8月3日出发,1493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时间约7.5个月,船员87人, 3艘船。郑和船队远海航行时人员规模可达2.7万人以上,船只可达200艘以上,往返时间多在18个月以上。两者比较可知,郑和船队从人员、船只、航行时间等远较哥伦布船队优越,具备提前发现美洲的条件和可能性。

从地图和测绘科学可知,中国在郑和船队远海航行期间发现了美洲,并获得了较为详细的地理资料,为坤舆万国全图(1602)绘制了较为准确的美洲地图提供了原始资料。


3郑和远洋时间表[2,25]


3      

本文从测绘科学角度出发,对坤舆万国全图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史记载,有以下结论:

1.       利玛窦不是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作者,他提供了资料,并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可能参与了部分数据转换和绘制工作,。

2.       坤舆万国全图(1602)是以中国李之藻为首的人员完成数据转换和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集结了来自欧洲的地图资料、明王朝区域的地图资料、中国远海船队获得的测量数据和地图资料,在之前世界地图工作的基础上,最终整合相关资料完成了该世界地图。该地图集结了欧洲、中国、中东、美洲等无数测量人员的成果,其中东亚和美洲部分主要是中国人员的成果。

3.       15世纪,郑和航海船队首次发现了美洲大陆,该船队发现并收集了美洲相关地理和行政资料,为坤舆万国全图(1602)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原始资料。

对坤舆万国全图(1602)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更详细深入的探讨。

致谢:龚缨晏、侯甬坚、李兆良、张海涛等专家


后记:


看到几位老师对本文进行了推荐和探讨,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在此统一答复。


1.已经拜读了刘老师的文章:“《坤輿萬國全圖》作者是中國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87371-913301.html)。在该文中,刘老师认为《坤輿萬國全圖》作者是李之藻。本文认为《坤輿萬國全圖》(1602)版本的作者是李之藻为首的团队。因为根据我个人从事测绘的经验,绘制《坤輿萬國全圖》这样的图纸,显然不是李之藻一人所能完成。资料收集、数据转换、制图等需要投入许多人,需要做庞大的具体工作。虽然团队中这些人默默无闻,但是不应该忽视这些具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员,李之藻只是这项庞大工作的代表与核心人员。按照现代测绘工作成果署名的要求,应该注明相关人员,采用李之藻团队这个表达可能更加精准一些。另外我们通过地图投影方式等分析,认为该图也继承了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1584)和 Ortelius世界地图(1570)等成果,肯定了利玛窦对本图的贡献。当然刘老师和我的表述虽有些差异,但是我们观点更具有一致性。我在论文修改稿中将引用该文章。这也是我们和李老师观点差异之处:李兆良教授认为是该图为中国人所绘制,但是该图不是李之藻团队所绘制。

2.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我更多是从测绘学角度出发,测绘学是一门科学,《坤輿萬國全圖》是地图,是测绘成果的一种,该图也遵循相应的测绘规律和原理。从测绘学角度出发相对比较客观,有助于发现真相。例如通过分析《坤輿萬國全圖》(1602)的投影方式,可以发现该投影方式为正轴非等积非等角的球面投影方式,中国传统的地图投影方式为计里画方的方式。可以得出结论:坤舆万国全图的成图年代不会早于 Agnese世界地图成图的 1544 年。进而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利玛窦 1582 年 8 月到达中国,携带来欧洲版本的世界地图,Ortelius 世界地图(1570)的成图时间为 1570 年。再结合坤舆万国全图中  “万历壬寅孟秋吉且欧罗巴人利玛窦谨撰”的记录,可以确认坤舆万国全图成图于 1602 年。 坤舆万国全图晚于 Ortelius 世界地图((1570)是可信的。

个人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与历史学家查阅历史文献不矛盾,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历史文献有其优越性,然而也有不足,例如:由于作者的经历、阅历、倾向、接触人员等原因,有时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文献中许多内容是以讹传讹,中国24史中的谬误可能不乏其例。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员,对同样的内容可能得到不同的解读。例如:传统上,大家认为《坤輿萬國全圖》(1602)的作者是利玛窦,李老师、刘老师和我本人持不同的观点。


3.本文的研究不是盖棺定论。本文尝试从测绘学角度研究坤舆万国全图,更加注重测绘学的一些证据。方法和结论未必正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对此课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4.再补充一些认识:

a.美洲是美洲原住民最先发现并开发的。郑和船队、哥伦布的所谓发现新大陆,只不过是在15世纪使得他们与欧亚大陆居民建立起联系,其中哥伦布及欧洲殖民者给原住民带去了许多灾难。本文特意限定为15世纪郑和船队首次发现美洲大陆;

b.从测绘角度来看,郑和船队也没有能力、人力完成美洲测绘,他们可能从美洲原住民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地图和测绘成果,结合自己的一些资料进而绘制出美洲地图。美洲地图的原始资料应该是美洲原住民完成的大多数基本测量,他们可能有相应图纸。很难想象孕育出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的美洲原住民,没有任何测量和绘制地图的能力,当然这个猜测需要以后考古资料进行验证。本文从测绘学角度分析,特意注明:“该船队发现并收集了美洲相关地理和行政资料,为坤舆万国全图(1602)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原始资料”。

c.坤舆万国全图(1602)用到了来自中国的测绘资料,例如:中国区域的测量和绘制不是从欧洲得到的地图资料,而是从中国得到的测量资料和地图资料,经过制作团队数据转换和绘制而来的。文[1](曹婉如  薄树人  郑锡煌.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J]. 《文物》 198312中明确指出,“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国部分肯定参考了中国的地图。”,而且认为广舆图可能是其主要来源。文[5](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也有类似的结论。

d.利玛窦对中国制作的地图不是全部否定,他肯定了中国专业人员的能力。《利玛窦中国札记》明确描述“神父们到达北京时,他(李之藻)正在工部担任重要职务;他的才名罕有匹敌。他青年时雄心勃勃要对中国做一番很好的描述,并绘制十五省的精确地图,这对他就意味着全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8553-994016.html

上一篇:“不上了”——从杨绛学长所想到的
下一篇:《多腔钢管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筹备会顺利举行
收藏 IP: 202.170.140.*| 热度|

5 武夷山 李兆良 刘炜 宁利中 xiyouxiyo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