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上过的劳动课

已有 2897 次阅读 2015-8-6 03:4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若干年前,或许也只有三四年前,我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其中说起,过去我们讲学生全面发展,只说德智体三个方面。文革后,不知何时,就增加了两项,称德智体美劳。这后两项加的有点奇怪。严格地说,美与劳其实都属于德的范围,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有德即美,俗称美德。无德即丑,无美也无德,过去对女性提“三从四德”,其中“四德”中就有“妇德、妇言、妇容、妇红(工)”,其中后两项都与美有直接间接的关系。这倒不是在今天仍然要提倡三从四德,只是提醒各位,美与德其实是联系很密切的,没有必要在德育之外再提一个美育。

爱劳动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过去少先队员讲“五爱”,这“五爱”说的都是德育方面的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哪一爱不是德育的范畴。单把劳动从德育中抽出来,这是对德育的丰富呢,还是对德育的歪曲呢?

因为我们从小就有热爱劳动的教育,所以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有劳动课。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劳动课更是每周都不能缺少的。

上初中时,因为母校校园里有一大片菜园,也有一大片种着庄稼的大田,还有葡萄,还有桃园,所以伺候这一大片植物就需要同学们每周都要抽时间劳动。比如春天,该把头年秋天埋在土里的葡萄秧扒出来了,劳动课的老师就带着我们扒葡萄秧,再把葡萄秧绑在葡萄架上。夏天桃树已经长上了果,但需要粪肥的营养补充,我们就用铁桶从厕所的粪坑里掏出大粪来,然后抬着走上好几百米,到山上的桃园给桃树上肥。这种活最脏也最累。但是大家都很踊跃积极,生怕别人说自己怕脏怕累。大粪点子溅到衣服上和脸上也没人在乎,大家都认为,这是热爱劳动的最高境界了。桃子摘下后,又该剪枝了,劳动课的老师就教我们如何去剪。另外,菜园里需要翻地、浇水,这些活儿也都是我们在劳动课时间去干的。三夏时,拔麦子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儿,我们经常在三夏期间下乡帮助人民公社去拔麦子。三夏是要抢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下地,十点多回来,下午三点之后再下地,中午以避开炎热的日头。这一般最少要干三四天,有时候要干一个星期。拔完麦子,还要打腰(读作要)捆好,再送到牲口拉的车上,运到场院去打场。我们有时候还会帮助农民打场。春天时,有时也会下乡帮助农民拔秧苗、插秧,也帮助农民往地里送粪。杂七杂八,也不知干过多少活。

我们这一代人,后来有不少都上山下乡,当了下乡知青。因为这些活计原来在读书时都做过,所以真到了乡下,做这样的活儿也不感觉陌生,上手也上得快,大多数很快都成了壮劳力。像我们这种没有下乡的,在工厂里干活也都不怕累,从来不惜力。因为偷懒耍滑并不表明你比别人更机灵,只是说明你这人不太地道,这样的人没人看得起。

那时参加劳动,都愿意选最脏最累的活儿去干。不那么脏累的活儿反而大家不愿意去干。比如,像我,最不喜欢干擦玻璃这样的活儿。我总觉得那玻璃挺亮的,有什么好擦的?擦了半天,也看不出有多干净,似乎这样的劳动成果并不明显,所以好像缺乏成就感。当然,这样的想法其实也不对。只是当时作为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头脑也就是这样的水平。

我们那时不光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在家里做家务劳动也是有选择的。比如做饭,洗衣服,这是必须要学会的,因为将来离开家之后的生活,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有补衣服这样的针线活也是要学会和掌握的。人家更有本事的会自己裁剪衣服。我还没有到这样的境界,只是能用缝纫机给裤子上打补丁,会给自己用报废的砂布,在洗干净之后,用缝纫机做一副套袖。

初中毕业,读了中专。那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一学期里有半个学期在劳动,这就不用说太多了。后来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没有教学安排意义上的劳动课,但经常被学校抓差,或者到操场拔草,这个劳动我一直认为是最没有意义的;或者在学校施工的场地上卸沙子和搬砖头,把我们当小工使唤。

那时的我们是真的热爱劳动。虽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技术水平高低不同,但没有人是嫌弃劳动的。这对我们后来从事其他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我在读研究生时,经常帮助别人复印资料,收拾和清洗复印机,这些都是义务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大家都觉得我这人不太奸滑,好相处,乐于助人。这对后来的人际关系与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抠、懒、奸、滑这样的人到哪儿都不受待见。

现在的基础教育,对于劳动这一课总的来说,极不重视,有的只是敷衍一二。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学校没有这样的要求,家长也很少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实际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相当大的伤害。这不是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方式,而是让他们有可能成为与社会脱节,甚至成为不具备生活能力的人。过去我们这一代人,在成家后没有不会做饭的,现在的80后、90后中,可能就有相当比例的一批人,到现在也不会做饭。在国外时,我们解决自己的饭食都是自己到市场采购,然后回来自己烹饪。米饭炒菜不必说,像擀面条、包饺子、烙饼全都会做。有一年元旦,我请几个中国学者到我的住处,请他们吃我做的春饼。我给炒的和菜,用饼卷着吃。结果他们吃完后只说这样一句话:还是中国饭好吃。

有的学者到了国外就是什么都不会做,要么只能吃面包火腿,要么自己各一盆子面浆糊,想煮一锅疙瘩汤,结果熬成一锅熟浆糊。这日子可怎么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10915.html

上一篇:说不尽的奥数
下一篇:中国人用过的英语教材
收藏 IP: 123.119.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