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滨临西江。
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江人开始在西江设埠装捞鱼花(鱼苗、鱼秧)。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江人获得鱼花生产和销售专利,以经营鱼花业为主的养鱼业迅速发展。鱼埠由八九十所发展到九百余所,装捞、蓄养的鱼花销售到黄河以南各地。明代中叶,池塘养鱼进入商品生产时期,基塘式养鱼区形成。九江成为珠江三角洲第一个最具规模的基塘式养鱼区。直至清代中期,九江鱼苗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品种有传统的鳙、鲢、鲩、鲮。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鱼花)盛以白磁(盆),方如针许,已能辨其为某鱼,拣为一簇、其浮而在盆上者鳙也,在中者鲢,在下者鲩,最下则鲮也”,鱼苗生产销售“水陆分行,人以万计,筐以数千计,自两粤郡邑,至豫、章、楚、闽,无不之也”,鱼苗运输“舟旁为两水车,昼夜转水,使新水入舟,故水不留,而后鱼花不病也”。清光绪《九江儒林乡志》:“鱼苗从渊潭出者易养,西江多渊潭,而其源从滇、黔、交趾而来甚远,故鱼花多而肥,池塘中可以多养。”
本博之前已介绍清代南海九江人冯锡镛《渔庄歌并序》:“鱼苗出九江府,此外吾乡有之。春夏时偶山上下皆渔庄也。……渔师辨鱼分上下,鳙鲩鳒魿随定价。”清代广东顺德人罗天尺《石湖杂诗》五首其五“布谷也凭正月鸟,种鱼须待九江人。(粤之鱼花多出南海九江村)”。近日又读清代翟灏一首,亦咏九江鱼苗。
翟灏《东郊地偏,乡俗异于它所隶。其俗事得二十首》其二:桑蕾新萌蟓子稀,河泥频罱土膏肥。九江舟贩鱼秧至,五堰人驱鸭陈归。(蟓似蚕,食桑而桑败,灭其子则免蠹。近水田圃,取河底泥以粪。村人年年往九江取鱼苗。五堰濒江斥卤地,居人多以养鸭为业。)
东郊:杭州东郊。鱼秧:鱼苗。清代杭州东郊人每年去广东九江贩运鱼苗回来用于池塘养鱼。
翟灏(?-1788),字大川,改字晴江,自号巢翟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有《无不宜斋未定稿》。
清·白玉巧雕渔乐图把件 47×28×18mm 白玉质地,局部带糖色,渔翁眉开眼笑,一手握着鱼竿,一手拿着鲜鱼,俏色部分雕琢成渔翁背后的斗笠和腰间的鱼篓。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7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