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J199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CJ1990

博文

碎片化阅读与系统性精读学习效果差异的本质初探

已有 3379 次阅读 2016-12-23 00:23 |个人分类:创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碎片化阅读精度读书

碎片化阅读与系统性精读学习效果差异的本质初探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常常会在手机上阅读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等,获取及时的信息,还有大量的观点、评论、心灵鸡汤等,有时我们也会对某一问题进行搜索,得到有关这个问题的各种知识,有时会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但是做了这么多,最后你发现其实你没有学到很多知识,这些知识没过多久你就会忘记,当时你觉得很不错的文章和知识,对你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对你根本不起作用。

相反,有时你花时间认真读一本书,尤其是一个认真的作者或者大师写的书时,而不是堆积拼凑的书,我称之为比较系统的书。你会发现读比较系统的书,你能够记得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并且能够能理解和玩味其中的很多知识,过后还会思考,偶尔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渐渐地会将其中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这两种读书的效果很不一样?其中的内在差别在哪里?其本质是什么?我想了两个解释,供大家参考,抛砖引玉,大家共同探讨,有更好的想法者欢迎评论。

我感觉比较系统的书,其书写背后都有一定的逻辑和思考过程贯穿全书,当你读这样的书时,这种思考的逻辑和过程就会形成气,这种气连同书中的知识点一起,在你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你的知识体系当中,这种渗入是渐进的,有序的,构建式的;在你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补充新知识,另一方面帮你构建知识框架,所以你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逐渐融入你的知识框架中,当你学完后你所学到的知识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而是一个整体的框架,当知识作为一个整体的框架时,就不会轻易忘记,而且更容易形成深刻的见解和能力。相反碎片化的知识,只是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虽然读起来很美味,但是基本上对你不起作用,因为你无法吸收。因此只能相当于调味剂,是调味的,没什么实在的营养价值。

比较系统的书或者一部小说大都是有逻辑框架的,有知识框架或者脉络,这种框架脉络能够把零散的知识和信息融汇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印证,使得人们很好地理解记忆应用这个体系的各种知识。因此我们读小说时总是很容易记住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和故事,相反,当我们读一本散文集时很容易忘记其中的知识,其背后的差别就在这里,前者有知识故事脉络,后者没有。知识链接形成框架和体系以后是有利于人们的记忆、掌握和应用的。如果以上结论成立,那么碎片化知识人们无法记忆掌握的根本原因就找到了,因为各种碎片化的知识之间没有联系和关联,更没有什么框架体系将其网络起来,所有碎片化的知识都是一盆散沙,当这一盘散沙塞进你的脑子里后,它们还是一盘散沙一堆混乱的信息和知识,混乱的信息和知识大脑一般不予理会,如果你不主动思考应用这些信息,时间一久大脑就会把这些多余的信息清空或者搁置,这些信息和知识是不被应用和加工的,自然我们也不会从中学到什么东西找到什么价值和意义。

因此,碎片化阅读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我们通过碎片化时间获得信息知识是碎片化的,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知识无法利用才是本质。相反,如果我们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一本书,其效果也不会很差,坚持一本一本地读书,读完一本以后再读下一本,这才是读书的最好方式。其实碎片化阅读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和速度,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所以碎片化阅读适合咨询类的阅读,看新闻是最好不过的方式了。而对于深入地学习了解一个学科、知识和思想时,你最好阅读著作,大师的著作。因为这样很有效率,学到的知识也是最深最好的,而且你还能学到大师的思维方式,知识内在的逻辑和体系,思考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些大部头的著作才能学到,一般的知识讲解不会有这种学习效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6871-1022660.html

上一篇:学科间隔阂的内因和解决方案探讨
下一篇:超级粒子对撞机的低成本方案——螺旋形对撞机
收藏 IP: 122.194.13.*| 热度|

1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