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学习和思考,研究者不仅获得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而且形成相应领域的思维模式,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形成特定的图式,主动而灵活地同化有关材料,产生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科研需要好奇心、坚持,还需要一点点的单纯,是那种源自内心而非外界,在选择研究兴趣或方向时,原动力上的单纯。它能让你,不太容易被世事所干扰,不那么地急功近利。
我们学校几位数学物理前辈老师的科研热情令我感动。他们日常教学并不限于传授数学物理课程基本知识,而是一方面从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科学思维。
我很小就喜欢科学。我家的老式闹钟会被我拆卸。锁被我砸开取出里面的金黄色锁芯。但是一个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回首如同沙滩一样漫长。我经过很长的路才拾起沙滩上这枚属于我的贝壳。
既然是试验,就有可能失败,甚至有可能达不到当初设计的目标与要求,但能摸到这个细分研究领域的“天花板”,在这“天花板”上寻找能突破的缝隙,即使受到些挫折,也会是种快乐!
在丹麦的三年多(1995.6.23-1998.8.31),是博士毕业后的第三阶段,也是毕业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话说博士毕业后由于住房等问题都一时难以解决就被导师王先生劝说留在母校做了博士后。
本人坚信,如果能够切实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入思考本领域的基本问题,适时选定研究主题,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从学科和领域本身认识到创新的必然性。
A老师总是把真实的世界告诉学生们,他不是让学生们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让学生们一步一个脚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在他身有一种务实的精神,一种人文情怀和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不能接受的,不纠结于过往,不沉迷于失去,健康的心态很重要!知大小,分轻重,明是非!积极向上!你我一起走入2022,加油!
新年伊始,是制定目标和表达愿望的时候。研究表明,降低期望可以大大提升幸福感和成就感。最近几年,老文的愿望一直是:不痛就是幸福。2022,愿身体不痛,学问也不痛。
2021年的最后一天,注定以美好结束。尽管节气已进入二九,寒冬的感觉并不明显。再见2021,拥抱2022!祝博友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1年1月,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创新金字塔》一书,该书可为微观层次的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是一部指南性质的著作,试图告诉读者如何成功地开展系列创新。
辞旧迎新的时刻,总会有些感慨的。新旧之间的相对性、关联性和交差性,细细推究起来,往往是妙趣横生呢!珍惜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都没有错。过去、现在、将来,都可以用一支竹笔书写,因为它们无法截然分开。
2018年当我的一些期刊项目被拒之后,通过三年的努力,建立了Maximum Academic Press,2021年年初开始出海航行!到了深水区,更显游泳高手和航行舵手的能力。苦就是乐,乐就是干。
我们在选择译名时还要特别注意一些文化内涵的差异,体现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尤其是一些相对重要的译名。 所以,也许沿用一直以来的韦伯译法更贴切一些,也可避免从高官到寒士的巨大落差吧。
只要你抬起头来,仰望那布满繁星的天宇,你终究会思考到这些问题。物理学的未来在哪里?答案就是在显微镜下,在望远镜里,在微时光的星空穿梭中。
年轻教师新进高校,主要有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公共服务共计三项任务。撇开国家和高校等大环境,从新进教师自身而言,通过合理设计成长路径,将能顺利通过准长聘并得到晋升。
考研人数屡创新高,读研人数也水涨船高。有人说工作内卷严重,大家才来考研。也有人说,工作不好找,大家才来考研。这些看法都不够全面,我认为考研人数屡创新高,有四大益处。
应清楚认识到评价一个期刊和评价一篇论文是两码事。你可以否定一个期刊发表的某篇论文,你也有权否定某个研究人员发表的系列论文,但基本上没有任何人具有资格来否定一个期刊。
国内外大学依层次不同,各自情况也不一样。本科生导师制应该仅限于学业和学术指导,而不应包罗万象。大学应该根据本校实际,不能一刀切式的跟风炒作,画虎不成反类犬。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调整好心态,分析原因,然后认真地解决问题。等解决问题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积累了经验,对发生的事情也有了新的认识。
正是因为科研是自留地,丰俭由人,学校能做的就是提供各种软硬件保障,为教有余力的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比如,出台相关办法,打通教学和科研评价的标准。
“考研,读研和科研”的主题和内容还不算过时。考研是为了读研,读研是打算未来从事科研,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链,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前功尽弃。
愿年轻学者,从一开始选题就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去选择自己的研究选题,选题确定了,完成选题可能是更为艰苦的过程,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才有豁然开朗的收获。
正式发言时,最好脱稿而讲。而且,抽象和形象相结合。“抽象”就是你的讲话要有point,即要点、观点。“形象”就是要有故事或者故事的片段,有例子,具有画面感……马臻
对于心理学实证论文来说,作者需要在方法部分客观而真实地呈现被试、研究材料、研究程序等方面的信息,应当表明研究是符合伦理原则的,应当表明研究工具是达到心理学质量要求的……李宏翰
上上周我在给学生们开例会的时候,有两位考研的同学提到有关该如何应考的问题。今天正好到考研日了,我就把我这些年来关于如何应考尤其是应大考的思路方法详细写写。
一味的内卷,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味的躺平,久而久之可能会使人颓废。单纯地选择内卷和躺平都不合适,正如这世界不仅仅只存在黑白两者颜色一样,所以最终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才是适合自己的。
都是上课,可学生上课与教师上课不同。学生上课是去学习。教师上课是去给学生讲授。科学网上的读者都是“课”的老朋友,对于这个课字,多一点了解,大概还是有好处的。
不少心理学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结果部分显得不太规范,例如,只是呈现统计分析数据,没有进行必要描述,从而结果部分难以体现应有的作用。还是看看文献,可以由此了解有关规范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