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罗有力地论证说,适应性的解释思路往往是过于简化了。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生存下来的不仅有最适应环境者,还有大量按照“差不多就得”原则行事的平庸个体。
老师是我们人生的榜样和楷模,更是我们的领航人,他们的品行、人格、职业操守会伴随和影响着我们的一生。人生遇到好老师,是一个人一生之幸。同时,书籍伴随着成长,环境影响着人。
天平是一种衡器,从力学观点分析,天平又是一种特殊的复摆。如果将秤物一侧的力臂缩短,另一侧伸长,形成不等臂的天平,就演变成了我国民间常用的另一种古老衡器,即杆秤。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了使发展具有延续性,这个既有模式将被打破。企业需要更换新的发展轨道,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李侠
李明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两篇“背靠背”文章。一篇是基础性研究,另一篇是转化性研究。这种癌症环境免疫疗法,很可能是一类新型的癌症疗法,是对现有癌症疗法的一种重要补充……小柯生命
平时要从项目研究、科学本身以及国家需求出发,反复考虑大研究和小研究的意义何在?有什么用,有什么价值,创新何在?这个问题要反复思考,反复讨论。
存在主义灾难和存在主义风险是国际人文社科界近年来很热衷的话题。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关注这样的讨论。这类讨论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引言通过提供背景信息等,使读者、审稿人能理解你的研究工作。作者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要通过有逻辑、有章法的表述,使审稿人相信:这个研究工作很重要,值得发表。
全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一方面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对各种复杂生态学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涉及到大的时空尺度,这就需要长期对生态系统的观测积累。
彩虹圈最独特本领是自动下楼梯。将弹簧两个端面分别置于楼梯不同高度两级台阶上,放手以后弹簧高处端部会突然跃起,弯曲,落到低处台阶,然后另一端部跃起重复此过程,直到楼梯底部。
我想到一个物品,它的价格降到原来的百分之一,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物品比它降得更多。这个设备就是工业上,特别是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整改方案应用最多的通用电气设备——变频器。
兔子带着跑完全程,带着爱好者跑到兔子觉得满意的水平,就得欢送爱好者离开了。多数情况下,这时爱好者的能力应该得到了提高,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兔子。
10月5日终于收到了climate dynamics接收函,基于我们最近研发的全球陆地气温和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的1900年以来的趋势研究论文将得以最终发表。这篇文章审稿时间耗时差不多整整两年。
组织管理能力甚至比研究能力还重要。研究能力侧重的是单打独斗,而组织管理能力侧重的是团队协同。教育中的“唯分数”鼓励的都是个体努力,忽视了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科研人员除了面临具体事件压力外还有深层次底层压力。减少深层次底层压力是广大科研人员都需要面对的,合理掌握好科研节奏提高时间效率,适当留点论文余粮是解决问题重要措施。
老有所为工作让我的老年生活充满快乐,我的“老有所为工作”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在职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延续;第二类工作属于“传道与解惑”工作。
不少植物的茎具有强大的攀附能力。比如葡萄、黄瓜、扁豆等。为了对攀附植物的这一独特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将植物的茎作一些简化。用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简化成一个细长的弹性杆。
在学科专业日益细化的今天,诸多科研人员习惯于在一个小的领域耕耘,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几乎固定的研究方向、僵化的研究套路、固化的成果产出模式,于是乎就产生了科研的舒适区。
当今社会的压力很大,每个人面临的问题都不少。研究生也不例外,论文,文章,毕业,就业,与导师关系等都充满了挑战。研究生作为独立的成年人,在选择读研时就应该有心理准备。
作为一个研究生,博士生,面对压力,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第二,坚持锻炼身体。第三,交一两个“忘年交”的朋友。第四,写出来,像写作文一样……王善勇
什么时候基础教育归基础教育,高等学校招生真正成为高等学校的事情,高等学校可以招收到真正愿意自觉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谈论一流大学,就很有希望了……冯大诚
避孕技术史上的分水岭是上世纪60年代口服避孕药的问世。避孕药的推广并不必然地会催生“性解放”(这是一种通行的看法),甚至都不一定与“性解放”过程相重合……武夷山
人体中2q21.3这组基因的突变可追溯至大约七千年前,彼时的人类还需要打猎生存,更易受饥荒威胁。新研究表明,miR-128-1的“俭省”特性或许让古代人更易存活……小柯生命
大多数智能生命都具备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智反应能力,它的获得与智能生命身上遍布的“传感器”密不可分。那么,什么是急智智能呢?它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何启示呢?
横断山不仅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而且这个地区的地层中也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第一天的野外工作就找到了化石,大大鼓舞了我们,也会使接下来的行程变得轻松而愉快。
参加了一个省人才项目答辩,作为无国字号title的科研人员,难得有机会感受下人才项目的答辩程序及具体要求。一窥而知全豹。有几点感受。小白一枚,重在参与,权作记录。
考察科学史,不难发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大多在本科阶段就开启科研历程了,或自己独立做,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或跟着老师一起做,如麦克斯韦、费曼等。
从科技发展征程上来看,认为不可能的往往是错误的,认为可能的往往是正确的。而一流科学家的特点,就是在多数人认为没有可能的时候,视“不可能”为重大机遇,将“神话”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