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有冲突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从冲突当中,导师可以明白学生的诉求,探讨改进之道,学生也能“吃一堑长一智”,提高自己抗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成长。
外加剂在混凝土搅拌中和硬化前一直发生着两个过程:传热与传质。任何混合物,最终都要达到温度和浓度的平衡,这是个物理现象。我以前讲了传热学的应用与启示,今天来了解下传质学。
要使产业链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其人才结构与规模的配置必须合理。产业界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国家政策的明确引导。为了塑造公众的新偏好,短期内可以出台一系列具有显示度的相关激励政策。
《自然》在1973年才开始对所有论文使用外部评审。从那时起,科学期刊的编辑和编委会使用多个外部的匿名审稿人来协助挑选文章发表。正是在这一过渡时期,同行评审一词首次被使用。
俗话说,以小见大。一个科研人员或研究生,到底在科研素养上有多好的修养,可以从参考文献上一窥端倪。学者尤其是研究生,应该学会在参考文献规范上严格要求自己,形成下意识的反应。
让每位老师有尊严的工作,正本清源,能够把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育人上。按劳取酬,舒心工作。不要整天纠缠于帽子,影响因子这些功利性的东西,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希望!
通常真实的研究成果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和使用,但参考文献太老又经常被质疑。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的学者也可以提倡将自己原创的研究成果以人名命名的方式表述……吴超
当涉及到前人的工作、引用前人的文字,是要查文献资料的。很多问题不是非白即黑,但在长期只关心考试,在考试中只关心求得“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很多人的思想是僵化的……冯大诚
时光荏苒,十年匆匆而过。回顾森林生态室这十年间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是由年轻学者做出的。青年学者茁壮成长,成为中流砥柱,是十年来森林生态室最为可喜的进步……周浙昆
我们应容忍更多成果产出缓慢学者的存在,他们中一定有一些属于“慢工出细活、出精品”的人才。这些“潜力股人才”属于厚积薄发,可能在某个时候产出我们期待的好的原创成果……刘庆生
在科学的众多“策略”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实验。实验方法,使人与自然之间成为重复博弈,以及发现对方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应用有限的策略,并且发现这样的策略。
一场重要性堪比人口普查的土壤普查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土壤普查是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等的调查,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等提供科学支撑。
北极点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探险和科学研究的前线。但是北极点是水深4000多米的海洋,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海冰。19世纪后期,不少探险家踏上了探索北极的奇幻漂流。
当前许多高校常态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开课率很低(甚至没有),图书馆方面以“数字资源利用系列讲座”形式取代。可以做得更好,但相关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得跟上,并且协调并进。
碳、氢和氧是有机物中最多的三种元素。由碳、氢、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也即烃的含氧衍生物的中文名称均有酉字旁,与之相对应,科学家又造了一个新字,醣,用来表示碳水化合物。
在统计力学中,我们会碰到这个概念,可积和不可积,对应完全不同的统计行为;没有可积性,粒子运动出现混沌现象,它对应各态历经原理,而可积系统则可能没有这个原理。
未来几年开放获取将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洪流,我支持有高水平质量控制的我们自己的开放获取期刊,为全人类提供知识这个公共产品,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程宗明
主要根据以下三种资源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作为选择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导师与团队现有的研究方向与资源库存;对自己的学术能力要有一个准确客观的判断与定位……李侠
Peer review已经是学术界评价学术质量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各种各样的学术展示模式的出现,同行评议这种活动越来越成为问题,甚至可能对学术评价产生一定的危害。
大学教师既要上课又要科研。而教师既要上好课,又要做好科研,就必须时常阅读专业文献。广大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文献,苦练内功,把握科研的前沿动态和学术的脉搏。
作为一个研究新生代植物的团队,所在研究所又有毗邻青藏高原,这块巨大引力磁铁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十年间研究组足迹遍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新生代化石产地。
论文发表就是这样的一个反复修改的自然的过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交替,花开花落会有时。你只管按部就班地默默耕耘,其他的一切交给时间,静待花开!
当下,我们面临着众多纷繁复杂的科学难题;要攻克之,应从简入手,以简驭繁,化繁为简,这是基于科学大师成功经验的精华集锦。既然如此,就应参照之。
遗传学家陈桢院士于 1921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归国后,他选取中国特有的材料——金鱼进行遗传学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遗传学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大学里到了最后一学期照例是要搞个毕业设计的。本人和一个同学一起分到上海做毕业设计,那时一所在搞卫星通信,元器件都要靠自己解决,元件组里有在做耿氏二极管的就分去学习。
一位研一新生提问:怎样快速了解文献中遇到的许多陌生学术专业名词?科研新人的心得体会对新人应该最有帮助。所以转几位参加过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并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生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汤飞凡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中国微生物学会首任理事长。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院士称赞他是“预防医学领域里一位顽强的战士”。
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一类字是很特别的,就是近代以来化学家所“创造”的化学物质用字。本文要说的是另外一类化学用字,即有机化学物的名称用字……冯大诚
新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用于描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世界的样子,通常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从学以致用角度分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泛化知识以认识新事物,判断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杨光
本科生的知识本身差异不大,但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速度、准度与精度,掌握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能力,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执行能力,则因人而异,并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