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年以物理学名词为谜目,深感物理学名词是上乘的谜目素材,这也是我国独特的科学、历史和文化的体现。主要通过翻译而构筑的中文科学名词体系堪称一项伟大的科学和文化创造工程……胡升华
红嘴鸥是昆明名片。每年冬季,数万只红嘴鸥来滇池越冬,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到昆明看红嘴鸥”的旅游热潮。希望愿意亲近野鸟的大众,真心实意地爱护野鸟,保护野鸟。
校训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高校校训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浓缩,给予教职员工和学生奋斗的目标指向,起指引、导向和激励作用。
今天的日志是想从同行评审的视角将我阅读过的历届研究生毕业论文初稿中常见的问题汇总到这里,实际上需要注意的问题肯定不止十条,欢迎大家补充。
研究生能否成为出色的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每天的研究工作:一方面,你探索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你为其他研究生树立榜样,以及你面对困境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刘永红
外审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不是每个评审都是和事佬,尤其是盲审的时候。多数情况专家会认真负责,把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出来。如果学生没有逐个解决,评审有可能会因此不给通过……张军平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我对你们最大的期待就是身心健康,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在我这里都不算什么,当然一般如果毕不了业是很难身心健康的,我只是想让你们明白我在意的东西和别的老师不一样。
背景地震,又称为本底地震,一般指某个地区或某个地震区内的较小地震。我们把背景地震定义为,在特定地震区、同一轮地震周期内,主震前发生的小于最小有效性震级(Mv)的地震。
首先要在思想和意识上,对目前存在的教育严重迟后科研发展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要真正给一线教师以从事教学和教改的主动权和信任度;第三,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今年春节的“中国诗词大会”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昨天的“心动”真的让我心动。平时的教研工作,看似平淡,在心动的一刻,常是出现创新的起始点。
数学无疑是所有学科中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学科,是一个基础性的工具和学科。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一个仔细深研科学的人,他越研究,就越感觉数学的奥秘与神奇。
大论文写好,似乎就应该到送审环节了。然而,且慢,直接送审是有风险的。与其把不合格的论文直接送审,不如自己人先过一过,帮助学生把可能的问题提前解决掉。这个方案就是利用预审机制。
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中学老师是师范院校有别于其它学校的特色。但是师范院校都想提高自己的档次,极力摆脱师范帽子。现在师范院校的老师们都对自己的学生志向看不下眼了,师范危矣!
在现实科研中需要“诗和远方”的浪漫,才能有创新的想法;同样,科研需要有“眼前的苟且”,才能有靠谱的实现路径。两者平衡,是经验丰富的高手才能掌握的辩证法。
文献检索是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也应该是研究生的必修课。今天的日志一是想呼吁有条件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二是想跟研究生同学分享文献检索的一些基本知识。
近年有些研究生对于读研有一个误区:读研究生就是做实验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但有学术追求的、将来要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应该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我说的憨豆,是一枚有着椭圆形的豆荚和一个长长果柄的豆子化石。我称其为憨豆,一是为了蹭憨豆先生的热度,二是这枚豆子是我这个愚钝之人采集到的第一块化石。
谁是丹霞地貌的命名人?谁对丹霞地貌的贡献最大?丹霞地貌是中国独有的么?为什么国外很少有丹霞地貌的说法或景点?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从丹霞地貌的命名过程讲起。
要如何把一篇大论文写好呢?我不准备去涉及大论文中非常专业的技术细节,只分享在论文标题、中英文摘要、页数、展望与致谢部分和时间节点五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普适性的事项。
实际上,我国一些高校提出的所谓通识教育和培养通识人才,应该是多识教育和培养多识人才,这些人才的知识面或专业面较宽。在科技高度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科技专业分化更多更深,行业产业分化更多更细。
荷兰科学家惠更斯(1609-1695)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发明的摆钟,使人类告别沙漏、日晷等仪器,进入了精确计时的时代。
因蜡梅和梅均在寒冬季节开花,故很多朋友误认为蜡梅也是梅的一种,实则不然。它俩在植物分类中完全不同。梅为蔷薇科杏属植物,而蜡梅则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
体系的形成,意味着研究生对研究方向存在问题有了系统性认识,也反映了学生有着更强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攻关能力。培养成体系的科研能力,在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科研上都很重要。
人格魅力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逻辑性,有创新意识……研究生不仅是研究者,而且还是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塑造者。倘若人格魅力达到完美的境界,做科研工作,你想不得心应手都难,宛若春风得意马蹄疾……刘永红
大多数大学老师寒暑假是做科研的最佳时期,寒暑假是老师最忙的时期。今天的日志,结合对同事的观察、交流和自己的经历,聊聊高校教师是如何度过寒暑假的。欢迎补充、批评、指正。
参加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我们研究团每年都会几上高原,见到许许多高原精灵,高原精灵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他们生活的真实状态,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拍照的机会。今年是兔年,就从兔子说起吧。
很早以前,科普著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被低估了。所以,我萌生了写作科普著作的念头,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一发而不可收。多年的积累,才有了现在的“科学的故事丛书”。
这些年,我翻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基础数学、力学的教材。这些教材通常有两种风格,一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逻辑性,另一种强调教授知识的前世今生。那么这两种风格的教材哪个更好呢?
读书需要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做学术研究,这个方法同样适应。再延伸稍远一点,这个方法也适合思考人生。人生也是一个由迷茫到明白,再由明白到迷茫的过程。
查重系统能帮助发现哪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呢?哪些又是查重系统警示了但可以忽略的呢?对一个大论文来说,查重率在多少范围以内是可以容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