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流痕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krocksthone 关于产品那些事。--- 在来到世界之前,世界已经存在;在离开世界之后,世界依然延续。

博文

为什么“人”变“猪”了?

已有 2728 次阅读 2016-9-22 10:20 |个人分类:哲学思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产品研发, 人猪问题

       首先,看题目不要误会,说的不是生命科学,说的是关于产品研发的一个现象。

       不管是消费产品还是工业产品,也不管是小产品还是复杂系统产品,要想做出一个好产品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复杂性系统。研发过程存在各种的误解和约束限制,既要符合用户看得到的期望需求,又要高于用户看不到的需求,同时产品技术上能有足够的活力和生命力,当然,还有关于时间、成本与价值的平衡,也就是产品本身得要内外兼修。因此,在开始工作之前,定义一个产品就是很重要的一步。在这个位置上,我们通常都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产品的定义往往经不起需求与成本的洗礼,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会面目全非,打个比喻就是,明明期望创造一个“人”,出来的却是一头“猪”,为什么?

       当然,这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各种确定及概率事件的混搭,想必不可能有那么一条黄金法则可以指导而规避问题的出现。因此,这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学习过程和历练过程是有区别的,学习是期望规避时间,而历练的原材料就是时间。

       “人”“猪”问题,是我用来思考产品研发过程的一条参考线索。最近在和同事讨论一款产品的定义和研发思路时,发现可能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情况,是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市场需求分析和产品研发思路的矛盾。大体意思就是,市场分析用户对A、B、C三个功能的需求达到95%以上,那我们的产品就该花95%的研发时间在这个三个功能上,只要我们的产品在合理的成本下实现这三个功能,那产品就大功告成。当然了,往往这种产品的研发都会“失败”告终。失败有不同的定义,我一般是指,产品寿命不超过个月,三个月没能把成本收回也就算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关于需求认知模型的分析一个容易忽略的情况。

       真实的思路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看到耦合的市场需求,也就是可能存在看到的95%的需求是建立在另外1%的需求之上的,然后往往这1%的需求在直接建立了2%的需求之后,再间接创建了95%的需求。这只是一种耦合的例子,实际可以更加复杂。如果看到这种需求的耦合特性,那我们从创建产品的角度去看,就可能花90%的精力在1%的需求上,然后用1%的功能去建立3%的需求,然后,用1%的精力耦合出95%的需求。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人”“猪”问题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5628-1004347.html

上一篇:小剧场的那些事(6)
下一篇:小剧场的那些事(7)
收藏 IP: 119.123.1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