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国内很多城市发生内涝。因此,草成此文,抛砖引玉。
1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百度百科)。
海绵城市是红极一时的理论并指导国人实践,为学界和社会所重视。
根据媒体资料,2016年首批海绵城市20个试点城市;第二批25个;2023年第三批15个。其中包括有省会城市,如拉萨、开封、昆明、呼和浩特、南昌、银川等,更多的是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有西部城市,如渭南、平凉、格尔木等,更多东部和中部城市。海绵城市不仅有大量试点城市,而且有大量资金投入。
2海绵城市内容写进了中学地理教材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96-98页“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资料1 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资料2雨水花园;资料3海绵城市。根据本教材共3页内容,这里的思路逻辑有很好的联系:城市内涝----城市土壤蓄水功能缺失----美国雨水花园、我国海绵城市。
大量教学参考书中也有海绵城市内容。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教材 新高考2023 高中总复习导与练 地理》丛书主编韩清海,本册主编鞠月凤,侯长付,任术学,邢广艳,刘树材,汪明华,赵全胜(本书没有版权页)136页,“[命题情境]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命题猜想]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较明显的有哪些?2.简述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3.欧洲西部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由于有的教材中过于浮夸的内容,各种辅导、复习资料上出现五花八门的荒唐题目(因篇幅略)。
3城市内涝与土壤蓄水的关系复杂
城市内涝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城市内涝和城市土壤蓄水功能而言,因地而异,地理环境复杂多变,不可一概而论。
第一,城市建设中,在河流中下游或低平地区分布的城市群,高大建筑物的地下空间必须全部抽干水分,原本具有蓄水功能的城市土壤或沉积物层,不可能蓄水。
第二,海绵城市与城市化存在矛盾,在城市地面以下含水层不可能形成所谓的海绵效应。在不破坏大的地质结构情况下,土壤含水层水位和水量随气候、抽取地下水量变化而波动,无论如何,“1米厚的多孔隙土壤能截流300毫米的降水量”的说法,太过机械以至于不符合事实。
第三,城市大规模扩张,城市建设的高楼大厦,占领了原本属于城市水体的地下空间甚至地面空间。一般,楼高与地基深度的比是3:1。地下商场、停车场、地铁等相应深度必须排除地下水。所以城市建设首先让多孔隙土壤缺失,相应其蓄水功能不存。
美国的雨水花园案例,不能照搬来对付中国的雨洪管理。美国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与我们不同,即使再成功的模式,也没法照搬过来。中国几千年解决内涝的成功案例很多,如宋代赣州排水系统“福寿沟”就是其中的一个。因地制宜解决下水道系统是比较可靠之举。用一个美好的句子,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不可能解决城市内涝的。
4 海绵城市不该写入中学教材
陈诺(2022)认为,“中学教学传授的多是确定性的、没有疑问的知识”。海绵城市,给中学生一个非理性的美丽愿景,城市土壤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需要时放出来,好像连下雨也能控制,这对于中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有害的。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城市内涝,给水留足空间和出路,才能应对数十年乃至百年一遇的水灾。
2024.6.2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1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