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ihar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rihara

博文

人类为什么存在偏食的习惯? 精选

已有 7333 次阅读 2025-3-13 09:40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偏好现象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而条件性厌恶实验(Conditioned Aversion Experiment)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该实验基于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将食物与致痛药物结合处理小鼠,使食物与疼痛形成联想,从而导致小鼠减少对食物的摄取。这种实验模型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被广泛用于研究学习机制,其原理与人类的“消极偏见”相似,这是因为大脑会优先处理不利信息,以快速识别潜在威胁。条件性厌恶现象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普遍存在于动物界中。例如,许多动物在进食后若出现不适,则会记住食物的味道或气味,并在未来避免摄取可能有害的食物。这种厌恶行为有助于动物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中提高生存概率,并且经过长期进化,在动物大脑中形成了对有害刺激的应激反应系统。

  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虽然能够消化吸收多种食物,但并非所有食物都适合食用。从进化角度上分析,消极偏见能够帮助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快速识别并避开有毒食物或危险动物,从而提高生存机会。这种偏见在人类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们往往对负面信息的记忆更为深刻,对潜在危险也更为敏感。因此,偏食行为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对摄取有毒食物的防卫机制。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类大脑保留了对某些食物的警惕性,这种厌恶感可能源自祖先对这些食物潜在毒性的记忆。此外,偏食行为也可能与个体的早期经历有关。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因某种食物出现不适,就可能会对这种食物产生长期的厌恶反应,并类似于条件性厌恶实验中的结果。

  当然,人类的偏食行为并不能简单归因于机体的防卫机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现代社会,尽管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是经过筛选和加工,去除了潜在的危害性,但人们仍然存在偏食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偏食行为的形成涉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多个层面。从生理层面来看,每个人的味觉感受器的敏感度不同。例如,一些人难以接受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或臭豆腐(Stinky tofu)这类具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同时,消化系统的反应也会导致偏食行为。例如,辛辣食物可能引起胃痛或胃胀,而乳糖不耐受者在饮用牛奶后会出现腹胀或腹泻。此外,人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下,对营养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对某些食物产生强烈的喜好或厌恶,这或许是身体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特殊营养需求而做出的调整。

  情绪状态对食欲和食物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当人们处于压力、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往往会减少食欲,或者只倾向于选择简单、熟悉的食物。这种情绪驱动的偏食行为不仅与当下的心理状态有关,还与早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例如,如果在儿童时期,家长强迫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孩子可能会对这种食物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偏食习惯。相反,如果家长尊重孩子的喜好,引导他们尝试多种食物,孩子则有可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心理暗示也是导致偏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们听到某种食物对健康有害或受到负面评价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对其产生厌恶感。此外,家庭的饮食习惯和社会文化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偏食行为。如果一个家庭经常食用某些特定食物,而很少接触其他类型的食物,家庭成员就可能会对这些熟悉的食物产生偏好,而对其他食物不感兴趣。同时,广告宣传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对偏食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宗教信仰可能限制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选择,这体现了文化习俗对饮食偏好的深刻影响。

  认知及联想因素对食物的接受度也有着重要影响。当人们对食物的营养价值、口感及制作方法缺乏正确的了解时,很容易对其产生误解和偏见,进而拒绝食用。俗话有句“酱里的蛆及米中的虫,不必大惊小怪”,这句话虽表达了一种宽容豁达的生活态度,但当人们实际看到“酱里的蛆及米中的虫”时,往往会引发负面联想,从而对相关食物产生厌恶感并拒绝食用。这种认知偏差不仅限制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范围,也可能导致偏食行为的形成。因此,正确认知食物的本质和价值,对于克服偏食和拓展饮食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的饮食偏好对孩子口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规律的三餐时间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注重健康饮食和营养均衡的家庭,其孩子在青春期和成年后往往更少出现暴饮暴食或情绪化进食的问题。相反,那些依赖外卖或加工食品的家庭,孩子更容易形成对加工食品的偏好。例如,用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父母,可能会导致孩子对某些食物产生过度依赖。为了改善和引导孩子的饮食习惯,父母应以身作则,展示健康的饮食习惯,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选择,并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们尝试新食物。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互动在食物偏好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动物可以通过“食物偏好社会传递”(Social Transmission of Food Preference)从同类中学习食物偏好,这种偏好甚至可以覆盖天生的基因偏好。例如,小鼠可以通过与已经接触过特定气味食物的同类互动,学习到这种食物的气味偏好,并形成长期记忆。这种记忆的形成涉及大脑皮层杏仁核后内侧核,该区域通过整合社交和感官嗅觉输入,在“食物偏好社会传递”记忆巩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记得,英国爱丁堡大学的Pirastu N.教授及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题为“Large-scale GWAS of food liking reveals genetic determinants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with distinct neurophysiological traits”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实验,分析并揭示了饮食偏好与基因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饮食偏好不仅受到基因的影响,还与多种神经生理特征存在遗传相关性。基因通过多种机制影响个体对特定食物的偏好,包括味觉感知、大脑奖赏机制、代谢需求以及对特定营养素的需求。例如,甜味受体基因的变异会影响个体对糖的敏感性,进而影响对甜食的偏好;苦味偏好也受到相关基因变异的影响。此外,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基因对食物偏好的作用。研究表明,基因变异不仅直接影响我们对特定食物的喜好,还受到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了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饮食偏好的共同塑造。这些发现为个性化营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理解人类行为和健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野。

  人们知道,食品的功能主要包括营养、嗜好及健康功能等。营养功能是食品最基本的作用,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健康功能则体现在食品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包括色、香、味等在内的嗜好功能与食品的感官特性相关,这些特性能够激发人们的食欲和愉悦感。尽管人们常常将嗜好功能与偏食联系在一起,但二者并不相同。偏食是一种特殊的饮食行为,表现为对某些食物的特别偏好,同时对其他食物产生厌恶并拒绝食用。而嗜好功能是食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满足人们的口味偏好和心理需求来影响对饮食的选择,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例如,四川人及湖南人可能特别喜欢偏辣味食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拒绝其他口味的食物。当然,如果这种嗜好变得极端,也可能会导致偏食行为的形成。

  偏食行为可能引发营养不均衡,因为过度偏好某些食物而忽视其他食物,会导致人体缺乏重要营养素,进而影响健康。偏食源于习惯、心理或生理等多种因素,是一种难以改变的行为。相比之下,食品的嗜好功能本身并不一定导致偏食,而只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食品的嗜好功能与偏食之间的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饮食行为的生理需求及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食物种类、改变食品调理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饮食环境,逐步改善饮食习惯,促进健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78-1477267.html

上一篇:心理时间,是对经历的记忆与主观感受
下一篇:南山坡上的酸枣树
收藏 IP: 14.19.62.*| 热度|

16 许培扬 郑永军 孙颉 王从彦 谌群芳 史仍飞 崔锦华 尤明庆 白龙亮 杨正瓴 王涛 梁洪泽 钟定胜 汪运山 赵凤光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59.152.39.*   回复 | 赞 +1 [1]农绍庄   2025-3-24 20:00
   适合自己身体健康需要的饮食才是最佳的选择。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9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