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下的独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njxhkzhang

博文

地 上 地 下

已有 1828 次阅读 2008-10-10 15:39 |个人分类:未分类| 真实的独白

        今天一早七点半我赶到矿上,和张部长、赵、宋一起前往井口下井。在休息室脱掉自己的全部衣服,换上矿工服、袜子、胶鞋和毛巾,并戴上安全帽,领了安全灯和氧气瓶等设备后,在第一副井井口等待室等待下井。 
        虽然以前去过很多隧道洞室,但下井还是第一次,所以流程完全不熟,我在落后半拍的情况下,完成了上述工序。坐在等待室,看着坐在那里等待下井的工人、技术人员、工程师,他们三三两两地交谈,打招呼,不时又有人进来。我问张部长大家(指像他这样的工程师领导)是不是都早晨下井,他回答说并不是规定,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下井好安排工作。 
        正聊天间隙,有人喊-820,该我和赵走了,张部长和宋去-660m水平,所以他们还在等。我们进到升降罐笼(上下共装了两层),罐笼往下下,周围变得漆黑,有人打开安全灯,看洞壁都是混凝土护壁,还有竖向导引升降的钢柱。随着逐渐往下,洞壁的滴水声越来越大,像外面在下暴雨,我知道这是井筒周围的渗水。
        大约过了2分钟的样子,我们下到了-820m水平,从罐笼出来,周围顶上支的是遮雨帆布,挡上面下来的渗水,哗啦啦的声音很大很嘈杂。但井下周围巷道装修得很好,拱上部半圆,侧墙和地面砌有磁砖,看上去感觉像地铁里面。
        跟着赵,我们往里面走,里面巷道也都是马蹄形断面,大约高4m,宽也大约4m的样子,能并排铺两列轨道运输工料和矸石。巷道内大部分地方通风都很好,只有少部分地方(盲巷)通风非常差,感觉非常闷热,估计有30摄氏度的样子,加上地面碎石,走起来有些费劲,大部分地方通风好,走起来感觉比较凉快。一路我们共穿过了3个风门。最后顺着一个斜坡道下到-840m水平,看到C13槽底板巷掘进头,快接近掘进头的地方,有一部分工人在铺轨道,也可能是由于底鼓在卧底,因为我看到他们在水沟附件打斜向下的钻孔布设锚杆。C13槽底板巷掘进头没有在施工,锚杆挂网喷浆贴近掌子面。掌子面部分岩石被喷浆盖住,但是还是能看出岩石倾向与巷道底面(水平面)成约20多度的夹角。赵用锤子敲着掌子面上的石块,有的立即被敲碎,他说这是泥岩,我捡起来仔细看了看,呈片石板状,褐黑色,有点像煤的颜色,只是没那么黑。有一部分岩石敲起来比较硬,声音脆很多,砂质成分多一些,颜色也要浅,呈粉灰色。看起来前者取完整试样进行力学试验比较困难,而后者应该可以,我各取了一个手标本带了回来。
        其实井下的作业条件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岩巷掘进头附近,为盲巷,仅能靠风筒鼓风,通风情况是最差的,我看到经常有工人在风筒口附件吹风降温,实在是闷热,特别是还需要干体力活,粉尘也比较大(当然比隧道掘进的掌子面还是要好许多),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存在。这种危险可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不知道周围的情况,也不清楚整个系统的安全程度,你只是在这个系统下工作,你的安全完全依赖周围的环境系统:供电、通风、支护、瓦斯抽排抽采等系统。这些系统的安全程度你可能从事某一项中的工作,或许清楚一些。但是这么多人的协同工作,所以个人显得很渺小而且依赖于整个系统-—你为系统工作,系统保证你的安全。
        在井下走了一趟,我有很多感慨:生命的价值有很多体现方式,有谁生来就愿意在地底深处的巷道中工作,有谁生来就愿意在又脏、又累、又危险的环境下开展自己的事业。而他们却在始终默默地奉献,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当我们在大城市高楼的办公室里工作,享受煤电带来的便捷的时候,当我们业余休息,走在阳光底下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和幸运的,这样的生活,如果你感到无聊的话,那说明你太幼稚,太缺乏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我更深深地感到,进行这项科研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我要好好地更加勤奋地工作,为在井下工作的人们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为保障井下的安全和效益,尽一份力,发一分光!好好工作,认真做点事情太有必要了!(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一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257-201497.html

上一篇:独 处 随 想
下一篇:梦 回 唐 朝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