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10个小时,2011年就要过去,2012年即将到来了。收拾一下心情,盘点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有喜悦,有成绩,当然也有些许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简单把我们实验室网站刊登的新闻汇总一下,算是对2011年的回顾和总结吧。
1、2011年4月10日至17日,和一研究生赴美国休斯顿参加第18届IAA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18th IAA Humans in Space Symposium),并参观参观了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本次大会由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办,是一个专门研讨长期太空飞行中人类和生物科学的国际学术会议,我们研究团队在本次会议上投了多篇论文,通过与国际同行的热烈交流讨论,扩大了国际影响,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还评选出了研究生最佳墙报奖。其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德国等国家的25个不同的学术机构和大学的46位研究生的论文参加了此次评选,最终本次会议评出了4个研究生杰出科学墙报奖和一个荣誉奖。
我的一个学生获得了其中一个杰出墙报奖。另外三个墙报奖和一个荣誉奖的获奖单位全部来自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德克萨斯A&M大学)2名,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1名,Drexel University(德雷塞尔大学)1名。
2、2011年5月4日至5月14日, 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Yuliy Berkovich教授、Alexey Erokhin工程师,以及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生物物理研究所Natalia Tikhomirova副研究研究员一行三人应我的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3、2011年6月10日,一博士研究生在逸夫科学馆317会议室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并顺利通过。论文题目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生物单元间物质迁移转化特性
5、2011年10月10日~20日,在国际交流合作处引智项目的资助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大学教授Rudolf Klige、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生物物理研究所Yury Gurevich教授和Nikolay Manukovskiy教授、俄罗斯国立西伯利亚航空航天大学Sergey Khizhnyak教授应邀来我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在访问交流期间,我们就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构建、空间基地废物处理与循环利用和受控人工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讨论。
6、2011年11月27日,两位博士研究生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并顺利通过。论文题目分别是:“面向空间生命保障的叶菜高效培养系统”和“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关键生物单元模拟研究”。
7、2011年11月29日~12月9日,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学问题研究所Krivobok Nikolay研究员和Zyablova Natalya副研究员应我的邀请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8、2011年12月10日~18日,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空间化学安全实验室主任Mukhamedieva教授和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Novikova教授应我的邀请进行了为期9天的学术交流与访问。两位专家长期从事空间站相关研究工作,为苏联/俄罗斯历代空间站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正常运行做出了较大贡献,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来访期间两位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就空间舱室的微生物污染、微量气体污染和防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确定了下一步的合作研究计划。
为了增加到10条,再庸俗地补上两条
9、2011年,发了多篇SCI文章和申请(授权)了多项发明专利;两个项目结题验收,并得到了验收专家较高的评价。为了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十几个博士硕士生的正常学习、研究和生活,每年总得有至少上百万的经费来维持。还算幸运,经过实验室同仁的共同努力,未来几年的基本口粮也算是申请到了。并申获成功“中俄生物技术与医学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http://news.buaa.edu.cn/dispnews.php?type=4&nid=86169&s_table=news_txt)
10、国际宇航科学院(IAA,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于1960年第11届国际宇航大会(IAC,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期间成立,由著名科学家西多尔•冯•卡门(钱学森的导师)博士任第一任主席。目前由来自全球82个国家的1257名院士和通讯院士组成。2011年9月,有幸当选IAA通讯院士。
感谢实验室同仁在过去一年里付出的辛苦和做出的努力,新的一年要再接再厉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