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诠释我的家风 精选

已有 6244 次阅读 2014-3-19 20: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看到央视今年春节期间关于“家风”随机采访大众的新闻,颇有点感慨。我想这种街头随机采访可能部分真实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家风的理解,然而一些公众的回答显然有点牵强附会、老套和“言不由衷”,有的人用大道理临时拼凑自己的家风。我想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家教、家训和家风),无论高尚与低下,都是这些家庭一代代成年家庭成员“行为世范”的结果,我们可以说“家风有声似无声”。在我的印象里,一个高尚的家风应该与金钱和权力没有必然联系。诚然,一些知识家庭成员除了“以身示范”外,往往还会通过说教传递具有普世价值的正能量家风,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但是大多数家庭成员,尤其是我在农村的父辈们,他们一般文化程度不高,这样的家庭还是主要以我们社会上传统正面“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感染后代。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当下信息多元咨询发达,各种正负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念“纷至沓来”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勤于学习,独立鉴别和判断,形成各自家庭积极向上的“家风”,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发展,惠及全体国民。

 

我们刘家的家风是“崇尚读书,勤奋做事,正直做人”。这12个字组成的家风用词虽然极其普通,但却来自父辈一生行为世范与教育我们后辈的许多“箴言”,容我慢慢道来。

先说“崇尚读书”的来源。上世纪60年代中我高中学习阶段是我们家里经济最困难时期。奶奶年事已高,全家9个人吃饭全靠父母两人劳动所得的微薄收入养活。所以,我作为长子产生了放弃高考回乡务农为父母亲分担家庭负担的念头。父亲听说后大发雷霆,扬言要用武力教训我。然而,慈祥的母亲则婉言相劝,她说:你不要考虑家里困难,只管放心去考,你如果考上大学了,“我要饭也要供你上大学”,我听了后只能硬着头皮参加高考。母亲虽然是一个文盲,但在上世纪1958年大跃进“扫盲”运动中还让我这个小学生教过识字呢。“崇尚读书”在我们当地自古以来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有一句民间广为流传的话形容家长重视读书的传统,“家里穷的只能用簸箕嗮谷子,也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簸箕是一种用竹子制成的很小的用来盛稻谷的农具,表示家里只有很少粮食的意思。

勤奋做事”来自父亲的一句箴言:“无论什么朝代,有本事且勤于做事的人终究不会吃亏”。这句话是父亲经常用来教育我等后辈的口头禅。父亲上过2年私塾,10多岁只身前往湖南益阳学徒,亲身经历了许多“艺不压身”的境遇,也见过师傅教训偷懒徒弟的场景。每当我们学习工作上遇到困难,稍有懈怠时,他就会用这句大实话教训我们。他还常对我们说“年轻人多做点事累不死人”。我们几十年走过来,已经深刻理解了父亲这些非常朴实的“箴言“,并用来教育我们的后辈。

正直做人”出自父亲给公务员二弟的忠告。二弟整个中学教育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成。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后,县里组织部门从全县回乡务农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人选,二弟荣幸被选中。他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勤奋刻苦努力,表现出色,得到基层组织和县里组织部门领导的欣赏,经过严格考核成为了一名正式公社(现在称为乡镇)干部。父亲是一个老党员,曾经也是一位公社干部。在我高中二年级时,由于家里生活困难,申请辞职回到家乡务农,回乡第二年就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父亲亲眼见过一些“势利眼”公社干部对待农民那种缺乏诚意的漠视态度。这些人对待领导与农民态度判若两人,在父亲心理留下很深阴影。父亲内心深处非常憎恶那些看不起农民的干部。所以,当二弟当上公社干部时,他经常教导他:“你在工作中待人接物要注意对待“戴斗笠”(指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人与“撑伞”(有地位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人都要一个样”,教导二弟要正直做人。

我们的家风已经融化在我们所有家庭成员的血液中。家风指引我们幸福快乐地工作和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强。家风已经形成为我们家族的灵魂,照耀我们奋勇向前。

20143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777461.html

上一篇:谁创造了我国的“副部级”大学
下一篇:近半个世纪的激情
收藏 IP: 111.175.126.*| 热度|

22 张忆文 鲍博 苏在兴 李志俊 王启云 郭战胜 王春艳 陈飞 侯成亚 李莉 曹建军 韦玉程 王善勇 武夷山 李汝江 张晓良 孟浩 杨金波 史永文 熊孝波 何金华 lixuke200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