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xiaoyu092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xiaoyu0928

博文

在新加坡读情报学博士项目的体会 精选

已有 9526 次阅读 2018-4-4 22:09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情报学, 博士教育, 新加坡

        2018年第2期《图书馆论坛》发表了我和我的师弟合作的一篇题为《中国与新加坡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培养比较》的文章[1]。该文对比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在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内容方面的各自特点和差异。我们发现,针对博士培养,武大的图情教育日益重视数据驱动下的图情教育现代化探索;而南洋理工大学的图情教育则聚焦于数字化媒体情境下人类各种信息传播现象的挖掘[1]。但是该文是从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即包含了硕士培养体系和博士培养体系)进行对比,还没有深入细致地分析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博士教育的特点。

         作为新加坡唯一的情报学(Information Studies)博士教育机构,南洋理工大学对于情报学博士生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色,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事实上,关于新加坡的情报学博士教育,目前国内相关的讨论文章比较稀少。比如,2007年范凡博士发表于《图书情报知识》的文章,通过访谈时任信息科学系主任Chris  Khoo教授,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教育在课程设置、研究方法教学、教材准备等方面的情况[2]。由于该文发表于2007年,时间比较久远,其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已经不符合当前情况。比如,笔者认为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的博士教育早已不是“从过去英国博士培养模式转变为美国博士培养模式”的这种简单概括[2],而是设计出了一条比较适合亚洲高校情况的“混合”式博士培养方案。简单来说,所谓的“混合”式培养是指对于博士生在4年内的培养期内,以科研为导向,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鼓励博士生在博士课题研究和非博士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有所产出。

        我有幸在这种“混合”培养模式下进行了一年多的学习,因此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情报学博士教育有一些粗浅但真实的感受。为了让国内同仁更好地了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教育方面的情况,笔者在自己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就该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一些介绍。具体而言,我从课程学习、科研研究、助教制度和学术研讨四个方面对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博士的教育培养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做一些评价。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科研的基本“套路”

        我们可以把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博士生的4年培养期(即48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入学开始至前18个月,情报学博士生需要在该时间内修完6门博士课程和1门大学教学课(university teaching course)。以笔者为例,6门博士课程包含了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图书情报学研究理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和情报学独立研究。其中,前四门课程为必修课程,后两门为自选课。必修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套路”,让学生们深入理解什么是一项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针对自己具体的研究课题,将必修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和从课外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课题研究中去,而授课讲师的任务在于从大方向上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可靠性、原创性和高质量。在学生通过了中期考核之后(通常在培养期的第18-24个月),他们还需要自主性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如商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这两门课程要求和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相关,可以对博士课题研究在方法或主题上有所裨益。


博士研究课题与独立研究课题并重

        概括来看,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博士除了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即博士论文研究课题),还必须选择一位学院其他教授作为独立研究的指导老师,完成除博士论文课题之外的另外一项独立研究课题。针对博士论文研究课题,情报学博士生需要在培养期第18个月前提交关于博士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而中期报告的评估即对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从而评估该博士生是否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的具体形式类似于国内的博士开题答辩,学生需要向参与考核评估的教授们汇报中期的研究进展,回答教授们提出的问题,教授们则根据学生的答辩表现和研究报告撰写情况决定该学生是否继续后续的博士学习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南洋理工大学情报学博士生的中期报告相当于其博士最终论文的一半容量,它要求博士生需要完成整个博士研究的一部分并且有了初步研究结论。而在中期报告的最后部分还要说明后续研究的计划和设计。针对独立研究课题,博士生需要和除论文指导导师以外的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的课题也有别于博士论文课题研究。这种科研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扩展博士生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博士生未来与他人展开合作研究的能力。


培育未来教学能力的助教制度

        博士生每学期需要协助某位教授进行日常教学方面的管理。具体来说,包括帮助授课老师进行课堂的协调和管理、课下辅导学生的作业、参与课程某个具体内容的设计和讲授等。助教制度一方面是博士生获得奖学金所进行的必要的“劳动”,另一方面也让博士生“亲临现场”体验了教授授课的全过程。这种助教活动可以为他们在教学授课提供必要的锻炼,为未来成为合格的授课教师奠定必要的基本能力。对于笔者而言,通过一年半的助教锻炼,笔者比较深刻地体验了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如何有序推进。例如,在针对具体知识点传授的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体验相结合,同时如何进而激发学生们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欲望。笔者在观察教授们授课过程中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细致入微的理解。此外,博士研究生可以参与到学院招聘教授的某些环节中。例如,学院在招聘新的助理教授的时候,会要求这些求职的博士们进行一场学术报告会和一堂教学课。博士生在聆听学术报告会和教学课后可以对这些求职的博士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反映到学院相关部门。由于报告会都设置在上午11点左右,报告结束之后通常会提供免费的午餐供参加报告会的教授和学生食用。在午餐时间,博士生们还可以就报告会的内容,或者自己研究中的问题向求职的博士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咨询,而这些交流后的感受和心得也可以作为反馈意见向学院反映,从而供学院参考以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求职博士们的能力。


近距离接触学术“大牛”的学术研讨

        博士研究生有比较多的机会接触到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并且近距离的和专家学者交流、讨论。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几乎每个月都有学术研讨会。除了上面的研讨会和午餐交流模式外,很多时候,一些专家学者会待上几天,在此期间他们欢迎学院的任何师生就研究问题与他们单独约时间对面对交流,也可以约在学校餐厅边吃边聊。这样一种略显轻松的氛围会让博士生们少了很多胆怯,同时近距离地接触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更好地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坦诚态度。通过这样的接触,也有利于博士生深化对科研的理解,端正他们的科研态度。


参考文献

[1] 付少雄,林艳青,陈晓宇. 中国与新加坡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培养比较——以武汉大学和
南洋理工大学为例
[J]. 图书馆论坛, 2018 (2): 50-58.

2018-图书馆论坛(中新对比).pdf

[2] 范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教育的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信息科学专业主任Christopher Khoo Soo Guan访谈录[J]. 图书情报知识, 2007(6):45-4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9475-1107458.html

上一篇:《图书情报工作》投稿心得小记
下一篇:【信管学人国际期刊投稿目录列表】-Journal List for Scholars in Info Mgt
收藏 IP: 155.69.191.*| 热度|

6 王启云 章成志 周春雷 赵凤光 冯珞 张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