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qiaox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pqiaoxy

博文

[转载]Frontiers in Energy: 管式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器的流动和辐射理论研究

已有 1944 次阅读 2021-9-23 10:5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微信图片_20210923095830.png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在混合物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优化的六通量辐射模型,同时分析了催化剂浓度和循环速度等参数对反应器出口光催化剂分布和辐射分布的影响。将优化后的六通量模型应用于管式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器进行性能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当催化剂浓度越高,液相入口流速越慢时,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具有更好的辐射性能。(3倍催化剂浓度,1/3循环速度工况下,能量数值相对分别增加了1900%284%)

研究背景及意义

       化石能源作为目前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随着人类大规模的开采已消耗殆尽,同时在化石能源开采利用过程中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可再生的、清洁替代能源已经迫在眉睫。氢能作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可方便存储和运输的新型能源,其完全氧化后的产物是无污染的水,因此是国际公认的最优越的能量载体之一。利用作为广泛存在并且携带巨大能量的太阳能光催化分解制氢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直接太阳能光催化产氢反应体系中的管式反应器,从反应器内部流动特性以及能量分布特性等角度进行研究,获得了管式反应器内部的能流分布特性,为实现光催化规模化制氢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获得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内部不同流场下的光催化剂浓度分布特性以及辐射分布特性。基于此,首先针对具有高效高活性高稳定性Cd0.5Zn0.5S光催化剂,开展光学特性实验,获得其消光系数和散射系数这两个涉及到光辐射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而后选用基于欧拉-欧拉模型的混合物两相流模型计算出不同流量条件下光催化剂在出口段的分布规律和数据;最后建立了优化后的管式光催化反应器的六通量辐射模型,结合辐射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流场下的辐射分布特性。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对于入口流速相同,不同催化剂颗粒浓度情况,整体看来,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呈现中心区域分布均匀,两端分布不均的分布规律,并且随着入口光催化浓度的变大,使得出口截面的光催化剂浓度相应变大;

2)对于入口催化剂颗粒浓度相同,不同流速情况,整体看来,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在出口截面催化剂分布规律受入口流速影响较大,随着入口流速的变大,使得催化剂在出口处分布相对更加均匀,管道最高浓度值相对减小,减少了沉积效果;

3)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在出口截面辐射分布规律受催化剂浓度影响较大,随着催化剂浓度的变大,在反应器出口处,管道辐射分布变得不均匀,并开始向反应器底部堆积,但辐射数值在逐步增高;

4)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在出口截面辐射分布规律受入口流动速度影响较大,随着流动速度的变小,在反应器出口处,管道辐射值更加向反应器管道底部集中,但辐射数值在逐步增高。





fep-21039-wqy-fig11.png


不同入口流速情况下反应器出口处的催化剂浓度分布云图



fep-21039-wqy-fig9.png

不同催化剂颗粒浓度情况下反应器出口处的催化剂浓度分布云图







  

fep-21039-wqy-fig14.png



不同入口流速情况下反应器出口处的辐射分布云图


fep-21039-wqy-fig13.png


不同催化剂颗粒浓度情况下反应器出口处的辐射分布云图


研究亮点

本文在混合物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优化的六通量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管式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器的性能分析上,研究亮点在于:

1)得到了Cd0.5Zn0.5S光催化剂的消光和吸收系数,并根据实验结果优化了六通量辐射模型。

2)分析了影响光催化剂分布和辐射分布的因素,发现入口催化剂浓度和循环速度对管式光催化反应器的性能影响较大。

3)使用优化后的六通量模型对管式光催化反应器的性能做出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当催化剂浓度越高,液相入口流速越慢时,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具有更好的辐射性能。


原文信息

Theoretical study on flow and radiation in tubular solar photocatalytic reactor


Qingyu WEI1, Yao WANG2, Bin DAI2, Yan YANG3, Haijun LIU2, Huaijie YUAN2, Dengwei JING2, Liang ZHAO2 

作者单位:

1.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ing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Beijing Aerospace Propuls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076, China

2.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ing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3.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ing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ixture flow model, an optimized six-flux model is first established and applied to the tubular solar photocatalytic reactor. Parameters influencing photocatalyst distribution and radia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reactor outlet, viz. catalyst concentration and circulation speed, are also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at the outlet of the reactor, the optimized six-flux model has better performances (the energy increase by 1900% and 284%, respectively) with a higher catalyst concentration (triple) and a lower speed (one third).

Keywords: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hotoreactor, nume-rical simulation, solar energy, flow model,radiation model

Cite this article

Qingyu WEI, Yao WANG, Bin DAI, Yan YANG, Haijun LIU, Huaijie YUAN, Dengwei JING, Liang ZHAO. Theoretical study on flow and radiation in tubular solar photocatalytic reactor. Front. Energy, https://doi.org/10.1007/s11708-021-0773-9

二维码图片_9月23日09时37分04秒.png

扫描二维码下载全文

作者简介

赵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新能源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新能源发电设备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多相流与传热、可再生能源转化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论文SCI他引1300余次,个人H因子21;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详情:https://gr.xjtu.edu.cn/en/web/lzhao/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1458-1305352.html

上一篇:[转载]Frontiers in Energy: 氟化锂调控隔膜界面化学用于实现高性能锂硫电池
下一篇:[转载]Frontiers in Energy: 少层MoS2原位生长于CdS纳米棒表面提高光催化制氢活性
收藏 IP: 124.207.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