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392)】也说科研人的“十年磨一剑与短平快”

已有 2368 次阅读 2022-6-28 08:45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早上还没起床,靠在床头,在手机上读到科学网李东风教授的博文《十年磨一剑与短平快》。李教授的博文说:


十年磨一剑不是针对一般老师的,而是特殊的‘剑客’。它特殊性在于,适合磨一剑的人应该是有一定成就,经验和地位的人。比如资深教授,院士级的大牛们,不再需要每年几篇文章的考核,也无经费,人员及实验室条件的担忧,而需要冲击CNS或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这些人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者。对于年轻人不适合。

短平快则适用所有人。每年几篇达标,否则不予提职晋级,这才是老师们头上的紧箍咒。哪个校长不希望本校的文章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这是上级考核校长,决定其官运前途的紧箍咒。没有哪个校长愿做十年磨一剑,前人栽树的事情,让后任校长后人乘凉。都是短平快,成果要在任期内见到。


李教授说的确有道理,但也可能不一定如此。


鄙意觉得,科研也像炒股票。我的意思是说,年轻科研人既要搞些“短平快”项目,以较快形成科研的“原始积累”,以“数量”引起学术界注意,同时凭“短平快”获得一些必须的功利;但有志者也要作科研的长线投资,干点大事。只有“短平快”成不了大器。


我觉得,“十年磨一剑”不是只有科研大牛才能干的事,有志做学问者,可早早就开始作“十年磨一剑”的事业或打算。科研上“十年磨一剑”不一定出大成果,但出较大成果的概率较高,且一旦
做出了成果,其水平和质量,一般说来是“短平快”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就好比是速食快餐的味道,与大厨用时间沉淀、用生命体验精雕细刻出来的大餐,哪能相比。


“十年磨一剑”要有学术毅力,要有学术激情,更要有学术战略眼光。虽然做科研意外收获大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所谓“意外收获”,常常也是长期坚持后的灵感突发所致,是舍得了孩子后突然套住的大灰狼。


我大小总也是个做学问的。基于自身的体验与观察,鄙意一向认为,无论在哪个领域,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要做有质量的创造性的学问,对天才除外的绝大多数学者而言,要以十年甚至二十年为一个单元。时间短了是不行的,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曾在一位著名学者的文章中读到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大学问家,每当有人向他介绍一个人物时,他必定要问:“哪句话是他说的?”在这位大学问家看来,在学术界某人要想被称为一个人物,那他必须要说出点什么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来。


做学问,只搞“短平快”,也许可以搞到硕士、博士学位,搞到教授、研究员职称,搞到博导等头衔,也可以搞进高层次的所谓“一流”的学术单位或高校,但要成为本领域有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或学者,很难。可以说一句难听的话就是:有一些硕士、博士、博士后,有一些教授、研究员,有一些博导等,除了文章、著作数量多,其实并没有什么在本领域拿得出手的创造性的学术贡献,只是靠学历资历,熬年头,熬数量,熬出来的,在本学术领域只是“打酱油的”(当然酱油总是要有人打的),本领域学术界并不知道“哪句话是他说的”。这与只搞“短平快”很有些关系。


短平快的效果就是拔苗助长,浮躁作假,逼良为娼。对国家科技长远发展,立于世界之林没有任何意义。”我很赞同李东风教授文章对“短平快”缺点的这个概括。


当然,多数科研人只会搞“短平快”,或以搞“短平快”为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理的。但总要有一些科研人尤其是要有一些年轻的科研人敢于“十年磨一剑”,以十年甚至二十年为一个单元做一件事情。无论这件事情最终做得出来做不出来,这种人是不能或缺的,而且这种人也不能太少。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靠这些人。



2022/06/2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344877.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391)】家族接力赛:管得了三十年河东,你管得了三十年河西吗?
下一篇:【少堂志林(1393)】与迟群、陈景润、华罗庚有关的一件需要澄清的逸事之来源
收藏 IP: 113.83.119.*| 热度|

8 郑永军 张晓良 李宏翰 王安良 尤明庆 晏成和 黄河宁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