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g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gl

博文

也谈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少的原因 精选

已有 7738 次阅读 2015-9-9 22:0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在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看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为何上不去的文章,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借此感谢所有哺育过我的老师们!

      我是2011年从一个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的,在当地被认为是奇迹。我并不认为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少是自主招生等招生制度造成的,归结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超级中学等现象也是牵强附会的。我一直都觉得我的老师们是很优秀的,直到与清华同学们交流后才知道我的老师也有瑕疵。但这并不是农村学生成绩差的原因,相反我觉得老师知识的不足恰好激发我主动探索的精神,促使我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不知道自主招生是啥意思的情况下,我也通过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我没有觉得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学影响我的学习、成长,相反它给了我不一样的收获。

       到清华后,我接触的大部分是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通过与我所在落后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比较后发现,清华的学生家长的学历总体较高,教师等事业单位居多,学生家庭教育好,越来越觉得要想取得顶尖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是必不少的家庭教育的差别才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注:虽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和学校教育是无法比的,但家庭教育的城乡差距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城乡差距)

1、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子女自然就业,高枕无忧,农村有志气的孩子为了高考这条唯一的出路,拼命学习。成绩好的农村学生比例较大。

随着城市就业严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几乎都集中在城市,这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非常重视,而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却显得力不从心,农村学生即便到了县级以上的高中,由于对新环境好奇,又无父母在身边,泡网吧、玩手机、看不健康的小说、谈恋爱的不乏其人。

差别在业余。城市学生从小重视学习,假期参加各种辅导班、请家教,假期利用率很高;农民忙于打工挣钱,很少顾及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自制力又差,假期学习收效甚微。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现在城市孩子的家长大都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大学生,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喜欢读书、乐于学习。

相反,农村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学习,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整个休息时间都在电视机边、麻将桌旁,怎么指望孩子在一边安心读书?许多孩子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只能傍着电视机长大。

3、早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早期智力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国内外所公认,农村的学前教育平均比城市晚两年,农村所谓的学前教育也就是教个字、数个数,我们那儿很多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班。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小学就已经拉开,到了初中就有明显的差距。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滑,但由差变好的寥寥无几。真可谓 “一步落下十步难撵”。

4、孩子的学习不只是学校的事

农村家长往往认为挣足钱,让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事实上,学校不是万能的,学校也只能教给学生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主干知识,学生还需要外围知识来辅助;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大班制满堂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问题也未必能全部解决,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帮助,特别低年级的时候。这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农村高中毕业的家长也不多,怎么辅导孩子。

5、留守儿童更是问题多多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都是隔代教育,祖辈们观念陈旧,很多都是文盲,再加上过于溺爱,不仅家庭教育谈不上,连能否培养成人都是问题。

总之,城乡经济、文化的差距、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是造成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而不能单纯的从教育体制找问题。

寒门难出贵子,不仅表现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少,而且有数据统计既使同等学校的毕业生,豪门子弟的平均工资比寒门子弟的平均工资高出20%以上,如果不能从政治经济等整体上彻底改变城乡差距,让农村留住高素质人才,寒门难出贵子将成为常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484169-919736.html

上一篇:宁要半成品不要“完美的结果”
下一篇: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值得崇敬,更值得学习
收藏 IP: 110.195.83.*| 热度|

23 陈南晖 陈宇 文克玲 逄焕东 张明武 张勇 霍艾伦 乔中东 史启权 王文俊 石磊 白龙亮 蔡小宁 宁利中 叶建军 周波 金耀初 冯大诚 丁超 schist chen007 lingling101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