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Different Think Bi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eroPoint

博文

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最大不同 精选

已有 24847 次阅读 2011-1-19 09:25 |个人分类: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后, 中文, 我不知道, 没有问题, 一篇文章

以前跟博士老板写文章的时候,老板面授机宜,说了一些写作要点。大体知道宏观上怎么安排文章了。然后跟博士后老板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自我感觉总体上的把握没有问题,结果却发生如下对话:


我写(为了说明简单,这样都翻译成中文):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而C会产生B,
为了减少A,我们必须减少C。


老板说:你这样写,我不知道第二句为什么要提C呢?
我一愣,很奇怪:因为C会产生B啊?(心想这不是很明显吗?)
老板改成了: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B会被C所诱发,
所以减少C,就会减少A。


我一看,换了个表述而已,有什么不同吗?百思不得其解。问老板为什么要这么改,老板还是那句话,按原先的写法,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提C。我最后还是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篇文章《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by George D. Gopen and Judith A. Swan。


原来,句子有所谓的the stress position,就是读者期望看到重要的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所以写作的时候要把你重要的东西放在这个位置。句子还有所谓的the topic position,它建立了读者对这个句子的期望。更奇妙的是,不同的语言,由于阅读习惯的不同,它的the stress position是不太的:中文的the stress position是在句子的前面,英文是在句子的后面,这叫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对英文来说,它的the topic position是在句子的前面,而中文没有the topic position。最理想的英文句子的组织方式是用前面的the topic position来提到前面的旧信息,这样读者就知道这个句子是要跟旧信息相关的,而用后面的the stress position来提到新信息,这样一个句子实现了一个建立旧信息和新信息联系的过程。这样一句接一句形成了信息的流动和逻辑的建立或转换。

反过来看我的表述,我还是用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第二句中把新信息放在了前面。对我来说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可是对于英文国家的人来说会很别扭,因为在 他们期望看到旧信息的地方看到了新的信息,他们就会迷失。而在应该有新信息的地方看到旧信息,他们又会失去兴趣。虽然最终他们也能懂,但是对他们来说,读 起来就很费劲。我老板改的,就完全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有人说,你看一篇英文文章,如果读起来特别顺口的话,往往它是中国人写的,因为我们对the stress position有相同的习惯。知道了上面组织英文句子的原则,写起来就可以把句子搞的紧凑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做到每次都用旧信息带入新信息,那怎么办呢?那就要借助连词的作用了。这一点,中英文差别倒不是很大。

比如:A类材料中会有性质B。
B很普遍,可以用理论C解释。
但是,最近在A类中发现有某些材料没有性质B。
其中第三句的A在第二句没有出现,而如果把在第二句有出现的B作主语又不好造句,只好利用连词:但是。


同样的道理推广到段落:我们最好在每一段的开头用一句topic sentence(主题句),句子前半部分提到上一段的主题名词,后半部分提到这一段的主题。通过这样,我们又把大的单元,段落,给有机的连接起来了。


至于英文写作中的整体结构问题,实际跟中外区别倒不大。想想近代科学都是西方传到中国,所以这些模式都是西方的模式。只不过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最大的区别还是句子的组织上。


当明白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最大不同后,你就可以写出比较符合英文阅读习惯的文章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983-405761.html

上一篇:宇宙中至简又至难的问题
下一篇:招两个博士后和两个研究助理(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吴健生课题组)
收藏 IP: 169.234.0.*| 热度|

37 唐常杰 袁贤讯 杨华磊 梁建华 黄富强 夏玉强 毛培宏 唐小卿 韩勇 张芳 吉宗祥 张亮生 梁进 于锋 马士良 廖聪维 武夷山 赵振平 张华 赫英 刘健 许培扬 孙学军 杨龙 陈钊 吴文志 杨正瓴 王宇 梅卫平 罗耀榕 王晔 侯振宇 neilchau lftkf dreamworld maotianyu wqhwqh333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