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24.126.96.*   [30]李志林   2025-3-5 13:58
看了您关于鞍山钢院的多篇博文。您的人之病札记I最后引的两手唐诗,我在博文《理工男说诗词》前几讲中恰好都说过,看来我和陈老师有同好。
我的回复(2025-3-9 22:49):   同好
IP: 221.12.169.*   [29]陈驰一   2025-2-17 16:01
在Journal of Mechanics(2024, 40, 149–154)文章《Generalized dynamics equation with causal symmetry》

摘要:惯性力的本质是一个历史疑难问题,从牛顿力学诞生以来,有很多物理学家对惯性力产生过困惑,曾经相继在西欧、苏联和新中国掀起过论战的高潮,但是一直没有触及到根本。乃至现代很多理论都只能停留在表观性认识的基础上作原理性的进一步猜想,包括爱因斯坦强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然而,本论文以简洁的数学逻辑和直观的物理图像,揭示传统的惯性力概念之所以存在朦胧混沌的状态实际上是陷入了逻辑循环的误区。而今借助最宏观的形式逻辑分析,跳出到逻辑闭环之外,惯性力的本质问题则豁然开朗。本文通过形式逻辑分析才发现牛顿第二定律两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对称的,因此只能理论上在所谓的惯性系成立,而不能在实际的参考系成立。如要适用于实际的参考系,则必须引入实际的参考物和它的真实受力,由此根据因果对称的最基本要求,成功构建出适用任何平动参考系的新质点动力学方程。牛顿第二定律作为极端特例被包含其中,而惯性力的性质则被揭示为作用于参考物体的真实受力。惯性力的本质解释在定性上是如此天经地义!其意义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畴,因为参考系的加速度直接取决于其参考物体的加速度,而每个参考物体的加速度又直接取决于作用于该参考物体的真实力。在物理上,惯性力已经被明确为不仅可能是引力,也有可能是其他相互作用力,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作用在待考察质点上,而是作用在参考物体上。因此,这个惯性力的本质解释在定性上直接否决了强等效原理。在数学上,要构建质点动力学的真正广义的相对性原理,同样必须满足形式逻辑上的因果对称,而任意(平动+转动)参考系的运动自由度至少取决于固定其上的四个不共面的参考质点,因此在受力部分,必须统计这四个不共面参考质点的真实受力。面对这样复杂的形式理论要求,之前从未有任何理论涉及过,目前也据此断言尚无有效数学形式可以实现真正的广义相对性原理。
我的回复(2025-2-19 07:42):在我看来,物理学家应该更感兴趣,虽然论文发表于力学期刊。
我的回复(2025-2-19 07:38):回复陈驰一
IP: 221.12.169.*   [28]陈驰一   2025-2-17 16:00
https://wxredian.com/art?id=b9bd1080f12b6795ba1513182f3d6601
IP: 171.214.191.*   [27]范谨铭   2023-4-26 22:57
陈老师您好,请问广义阻尼陀螺连续系统的响应解在状态空间里,为什么是从负无穷到正无穷阶的叠加,而不是从一到正无穷呢。
我的回复(2023-5-7 21:07):不好意思,才看见。对于连续系统,模态解如果用指数表示,正负指数幂的和或差是三角函数,所以求和是从负无穷大到正无穷大。模态解如果用三角函数表示,就是从1或0到正无穷大求和。
IP: 202.113.176.*   [26]许俊杰   2022-5-24 18:40
感谢老师的指导!
IP: 202.113.176.*   [25]许俊杰   2022-5-13 14:48
陈老师您好!我是从去年开始非线性能量阱的研究,阅读了很多您和您所在研究团队的优秀成果,我也有一些困惑想请您指点一下:
对于纯立方刚度的NES,采用谐波平衡与伪弧长相结合的方法求解振动方程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数值解;可若是对于双稳型NES(具有负线性刚度),如何用此类半解析的方法去求主结构幅频曲线呢?在复现相关论文时,我常常无法处理单阱运动到阱间跃迁的过程。
也是想问问您,在求解包含各谐波系数时的非线性方程组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点吗?
我的回复(2022-5-22 08:25):谐波平衡法主要是求周期运动的近似表达式,通常无法处理非周期运动的问题。

拟弧长延拓的方法处理没有奇异点的幅频响应曲线没有问题,但有奇异点包括分岔点时,需要专门的处理。初步的说明参阅刘延柱老师《非线性振动》中分岔问题数值方法的介绍,上面有进一步的文献。
IP: 210.30.193.*   [24]江涛   2021-9-4 10:14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谢谢!
IP: 210.30.193.*   [23]江涛   2021-9-2 22:00
陈老师您好,我阅读了您很多关于非线性能量阱(NES)的论文,有几个问题想请您指点下:
1.假如给定一个特定材料的简支梁,下边悬挂一个NES,怎么确定NES的参数呢,NES的质量好像是主结构的百分之5到10,但是NES的阻尼和刚度参数您是怎么确定呢?是用什么优化方法吗?还是有什么技巧呢?
2.很多文献(简支梁下边悬挂NES)它们的控制方程都是先进行无量纲化然后再把简支梁的模态函数带入控制方程,进行伽辽金离散。有些文献为了正交化,把简支梁的模态函数设为根号2倍的sin(),也有些文献把简支梁的模态函数设为sin() (前边没有根号2),它们算出来的响应是一样的吗?或者有什么联系吗?(我之前完全复现了一篇简支梁加NES的文献(进行无量纲化了),文献用的模态函数是根号2倍的sin,但是我把模态函数换为sin() (把前边的根号2去掉后),分别用这两种模态函数计算出的简支梁的响应是不一样的(用根号2倍的sin()可以完全复现出来,但是前边没有根号2却复现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想请陈老师指点下,谢谢!
IP: 114.84.255.*   [22]卫一民   2019-10-13 19:14
   真的是久闻大名啊,原来陈老师还热衷于写博文,之前在航天那边会议见过您,给您的认真细致点个赞👍👍👍
我的回复(2019-10-17 18:53):  
我的回复(2019-10-17 18:53):哈哈!写着玩的。
IP: 211.97.120.*   [21]陈力   2018-7-18 22:07
没留成?
我的回复(2018-7-19 05:26):回复陈力留下了!
IP: 211.97.120.*   [20]陈力   2018-7-18 22:06
立群,刚注册博客;还不会用。发现是邻居,串门。会常来看看。
我的回复(2018-7-19 05:24):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IP: 59.56.148.*   [19]冯辉荣   2018-3-15 21:34
陈老师写博文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了,佩服!陈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读来是一种享受!超赞!
我的回复(2018-4-6 11:55):谢谢!
IP: 115.154.25.*   [18]陈莹   2018-1-9 22:13
感觉您能保持阅读名著小说还时不时的写札记,点赞
我的回复(2018-1-10 08:15):谢谢!
IP: 101.80.217.*   [17]陈立群   2017-7-13 06:21
我个人对力学的理解,关键是建模,沟通数学和实际问题。工程技术发展越快,这类建模问题越多。至于在实践中,饭碗从来都是抢来的,因为越抢越多。不是留出来的,越留越少。力学的问题,不是抢了数学和工程的饭碗,而是抢饭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任何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对学科的发展、对个人职业发展都有害。这可以通过实践不断证明。
IP: 61.132.138.*   [16]何春生   2016-12-27 21:00
这几天一直在读传记和力学的发展史,按您的意思数学是用会的,那我是不是对数学的历史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知道有哪些数学工具可以为我所用,数学的一般基础如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是不是得十分熟悉呢,我看很多传记上对物理的重视程度跟数学是一致的,是吗
我的回复(2016-12-27 21:04):我觉得吧,重要的是具体做事情,研究些问题。没有第一线工作的经验体会,看传记力学史数学史都只是看热闹,看不出门道。
IP: 61.132.138.*   [15]何春生   2016-12-27 20:42
陈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主修一般力学的博士,我看过许多科学工作者的传记里说数学是研究的基础,数学是工具,但是我学了很久的数学,发现学完很容易就忘记了,于是又重新学了一遍,效果依然不好,感觉一直是在研究的大门前徘徊,请问数学的基础该如何打扎实呢
我的回复(2016-12-27 20:49):我觉得数学不是学会的,是用会的。因此,要应用,真正解决问题。
IP: 59.174.196.*   [14]张家凡   2016-7-14 12:08
陈老师,您好! 久闻大名。我是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学院的张家凡老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是动力学与控制。您参加了MoViC & RASD 2016,会议论文集的电子版有没有? 如有,可否发给我一份,谢谢!特别是振动主动控制方面的论文。
我的回复(2016-7-21 21:29):会议摘要集发您邮箱了,请查收!
IP: 142.150.88.*   [13]lchzhu   2016-6-3 05:35
从天涯社区到新浪weibo,没想到在这里再次遇到您,缘分啊。
我的回复(2016-6-3 08:18):不明觉厉呀!weibo等从来没有玩过
IP: 114.247.56.*   [12]展婷变   2015-10-12 21:07
是的,隔行如隔山,不过还是谢谢陈老师!
我的回复(2015-10-16 22:38):理解万岁!
IP: 114.247.56.*   [11]展婷变   2015-10-12 20:38
陈老师,您好!我是中北大学的老师,在职读北理工固体力学的博士,力学学报投了篇稿件,经过半年的审稿,第一次给的审稿意见简单,可修改后投过去,由进入重审,两个月后又退稿,并给了许多审稿意见,建议重投。我按照审稿意见做了修改,想让您帮我看看,不知方便否?冒昧打扰您实在抱歉!
我的回复(2015-10-12 20:44):隔行如隔山。我不是做固体力学的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