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xczxc0417

博文

畅想燃料电池的未来技术——质子交换膜篇—2—极限厚度下的优势

已有 1912 次阅读 2022-10-20 09:44 |个人分类:好好学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实际使用的极限厚度是多少呢?

现在没有人能回答上来。

那么就让我们畅想一下吧!

 

实际使用的极限厚度应该是它的优势和问题相互博弈的结果。

那么,这一篇就来谈谈超薄膜的优势吧!

 

在阴阳极环境的均一化方面:

通常来说,大家比较关注薄膜在水管理方面的优势,调控阴阳极的湿度,使得阴极产生的水可以通过薄膜快速扩散到阳极,这样使得阴极的水淹和阳极的干化同时的到缓解,达到一种互补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越薄的膜,湿度的调控越有效,而且对于大电流放电的作用越明显。

其实,如果范围放大一点,就会发现,湿度调控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温度和力场的均一化。超薄厚度的质子交换膜有利于热量和力的传递,对于平衡阴阳极的温度也有重要作用。因为,阴极的过电位大,发热更加严重。

这种环境均一化的调控能力对于PEMFC尤为重要,不论是放电性能、寿命、工作稳定性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也是驱动膜的厚度不断减低的重要驱动之一。

 

在成本方面:

很好理解,越薄的膜,全氟磺酸树脂的用量越小,成本也越低。现在购买1平方米的200微米的Nafion117膜要10000元左右,而15微米的膜只需要1000元人民币左右,跟厚度相关性很高。就算是目前的成本,对于未来的应用仍然嫌贵。

继续降低厚度,使得膜的成本降低到100元/m2以下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方向。

那么,膜厚降低到1微米左右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降低成本是其减薄的强劲动力。

 

在质子电导方面:

对于8微米的格尔膜,如果电导率为0.1 S/cm,那么每平方厘米的电阻只有0.008 欧姆,也就是说,即使工作电流为5A/cm2,那么膜的压降也只有40 毫伏,并不严重。目前,很多电池0.6V的工作电流小于3A/cm2,膜的压降小于24 毫伏。因此,即使是8微米的格尔膜,质子电导方面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此,这方面对于厚度的降低并不迫切。

当然,如果再降低一半也有一定的性能提高。

 

 

在促进其他材料革新、膜电极变革、电堆、甚至整个燃料电池系统方面

这方面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其无形和随机性。

质子交换膜是整个电池的核心的核心位置,它的改变必将引起其他材料的更新迭代,也可能带来电池结构的变革。这些变革可能会大幅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加快燃料电池的推广。

比如,10微米左右膜的应用已经大幅减轻了加湿器的负担,未来有没有可能完全取消加湿器呢,通过膜的厚度的降低等一系列技术。

再比如,如此薄的膜,是不是会促进催化层和GDL的改进,从而适应这种膜的使用。有些相关问题我们后面还会再讨论。这方面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有必要的。

最终达到执牛耳的作用,以局部材料的局部性能的提升,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膜厚度的降低,带了各种优势,的确令人兴奋,而且还有很多遐想的空间。

但是,因此带来的问题也是一堆一堆的,可能比优势还多。

很快就要从巅峰跌倒谷底,由火山进入冰河了!

 

预知问题几何,请听下篇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430-1360135.html

上一篇:畅想燃料电池的未来技术——质子交换膜篇—1—厚度的极限在哪里?
下一篇:畅想燃料电池的未来技术——质子交换膜篇—3.1—极限厚度下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收藏 IP: 124.16.2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