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xczxc0417

博文

畅想燃料电池的未来技术——质子交换膜篇—4—想要用超薄膜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已有 1930 次阅读 2022-11-10 09:08 |个人分类:好好学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超薄膜在膜电极中的组装使用问题

首先来看一张图吧,有点直观的感受。图中所示为商业气体扩散层和约25微米的质子膜制备的膜电极。



图片.png

用商业GDL制备的膜电极。中间绿色部分为质子交换膜,厚度大约25微米,白色为催化层,蓝色为微孔层,红色为气体扩散层(GDL),主要为碳纸。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520 (2022) 230832,

 

从图中可以看到,经过热压后,质子膜在膜电极中处于高度变形状态,起伏很大。这时候,质子膜受到了较大的应力,这种应力对于膜电极的性能和稳定性都是极为不利的。

图中可以看出,催化层和膜的结合受到这种应力影响,结合的不好,有分离存在。

应力拉扯的位置更容易在不同湿度循环、温度循环、化学腐蚀等恶劣条件下快速破坏,更容易出现穿孔,导致膜电极失效,从而导致电池失效。

可以设想,如果质子膜变成现在的1/25以下,也就是小于1微米,那么这种应力还能受得了吗?

质子膜会不会在制备膜电极的时候就破裂?

会不会更快的穿孔?

会不会与催化剂的结合更差呢?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气体扩散层,尤其是其中的碳纸在数十微米尺度下的均匀性较差,而且表面的起伏加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备一种平整度更高的GDL。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课题组制备了一种平整度很高的GDL,如下图所示。


图片.png

用我们课题组的GDL制备的膜电极。中间绿色部分为质子交换膜,厚度大约25微米,白色为催化层,蓝色为微孔层,红色为气体扩散层(GDL),主要为碳纸。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520 (2022) 230832,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质子膜的起伏很小,平整度非常高。

相比较上一张图,这边我们只是替换了我们自己的GDL,其他的都一样。

所以GDL对膜电极平整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种条件下,质子膜可以做的非常薄。即使1个微米以下也不会产生过大的应力。

这里的GDL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铠甲,从两侧紧紧的保护着中间的质子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点。

这种超平整的GDL几乎跟催化剂,以及质子膜整合成一个整体。

各个层非常清晰,但是又结合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缝隙。

所以,不经意下,这里也实现了我们前面的一个观点,也就是把膜电极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且要尽可能把膜电极的各个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尽量增加各个层之间的集合紧密程度。

当我们把膜电极的整体性提高的时候,各个材料之间就可以形成互补的关系。

比如在很薄的情况下,质子膜的强度比较低,这时候由于GDL的强度比质子膜大,就算是差不多,那么形成整体之后,整体的强度必然远大于每个个体。

膜电极在使用的时候也是作为整体使用的。

所以,如果把整体的概念深入到膜电极中,那么膜电极的设计和制备很可能进行更深度的优化和改进。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使用超薄的质子膜,还需要其他材料,尤其是GDL的进步,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

 

说了这么多,那么质子膜的极限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后面将是质子膜极限厚度探讨的最后一篇。

预知极限厚度,请听下篇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430-1363095.html

上一篇:畅想燃料电池的未来技术——质子交换膜篇—3.2—极限厚度下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下一篇:畅想燃料电池的未来技术——质子交换膜篇—5—实际使用的厚度极限
收藏 IP: 124.16.2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