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le63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le6314

博文

2017,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科研人最关键的素质 精选

已有 6080 次阅读 2017-1-1 22:1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研, 成功, 思考

今天是阳历2017年的第一天,貌似已经很就没有写东西了,借这个吉日总结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

原来测过一次智商,不知道准不准。好像是125,不算太低,也不算太高。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以来,学习成绩都不错。特别是在我们乡(现在改成镇了)唯一的初中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前三名。高中是在我们县最大的高中读的,最好成绩是年级第二,最差也是30-40吧。高考成绩年级第25名。大学上了个差不多的211。考虑到就业压力与我们学校专业的强弱,大学期间转了两次专业。先从生物转到资源勘查工程(主要是油气方向),再从资源勘查工程转到地质学(偏基础地质)。大一生物科学专业第一学期班里第一名,大一综合学年第三名。转到地质系之后基本上也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大四的时候以地质学基地班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就是我目前读博的单位。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我有多牛逼。这些只是一个背景介绍。

总结大学及以前为何学习成绩一直靠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我记忆力还不错(虽然有鼻炎影响),而大学之前的学习恰好都是以记忆为导向的。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我比较努力。肯花时间学。小学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即完成作业之后再去玩。

但上研究生之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研一玉泉路统一上课还跟得上。但研二、硕转博之后的博一、博二越往上就越发现,单纯的记忆与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会让你快速出成果。自己博二第一学期马上结束了,第一篇英文文章还没有写出来。反思一下,觉得自己从小就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平时上课很喜欢回答问题,喜欢提问。想到一个问题就问,自己也不去想想自己能否解决。其实看着我表面很勤奋,不善于思考,其实也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思考的重要性无法替代。如果没有思考地看文献、做实验,是不会有什么创新性可言的。我认为自己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思考。

马克思说,思维着的大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一直很喜欢一句英文并将其作为我的微信签名:Wisdom in the mind is better than money in the hands. 其实智慧不等于博学,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的人,而不一定是知识渊博的人。

记得两三个月前我们课题组开组会,大导师说了两个词给我印象很深:深入、持续地思考(deepcontinuing thinking)。平时我可能会有一些思考,包括看文献的时候或听报告的时候。但还远未做到深入持续地思考。首先是深入思考,关于一个问题,先考虑导致它的可能的直接因素,然后是导致直接因素的可能的间接因素,然后是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各个方案有何优缺点,最好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与这个问题有关的问题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决?这样思考,可能才称得上是深入思考。对于持续思考,一般是针对一个复杂问题。比如一个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一时半会儿想不出一个名堂,随着文献积累的增多,需要每天甚至几个月一年都思考这个问题,会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果思考几分钟发现想不明白就丢下不管,那么对于这个科学问题你是很难搞清楚的。深入思考和持续思考都需要强大的意志来监督其执行。因为人天生都有惰性。相比于主动型需要思考的活动如看文献、写文章,人们更喜欢被动型不用动什么脑筋的活动,比如看电影电视剧、打游戏、逛街等。思考和其他一些行为比如读书、运动、记单词一样,一旦养成习惯,就没有那么困难。不过很多人都是阵亡在了习惯养成的这第一个月(或者是21天)内。我现在是每天坚持去健身房锻炼,但每天深入、持续思考的习惯并未养成。感觉深入持续思考习惯的养成对我而言比健身要难很多。究其原因,我觉得思考要耗费很多意志力和能量,自己对某个问题做一个简单思考之后就放下了,感觉再思考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就是典型的不会深入思考,也没有深入思考的欲望。或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没有体验到深入思考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正反馈。换个角度,也可能是我的深入思考总量本来就很少,能有结果的深入思考就更少了,因为没有积极的思考结果作为正反馈,所以没有坚持下来、形成习惯。

我现在发现,很多没有主见、随大流的人,都是不善于思考的人。而这类人,是不适合搞创新性工作的,比如从事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科学研究等行业。以前看到古典老师微信公众号里一篇文章说,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平庸的人只有一种,那就是不会独立思考。可见,要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就必须独立思考。要在科研领域有一番建树,必须要养成深入、持续思考的习惯。

一个不思考的人,会很忙,但忙完之后感觉自己并没有获得与自己付出相称的结果。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之前我就是因为缺乏思考,目标不明确,看了一些比较杂乱的文献,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看到古典老师公众号里另一篇文章,是“写个你的一封信:新年的第一天应该怎么过”。里面有个句子,对我触动较大,现摘录原句于此:人人都能看到的打法不叫战略,叫随大流;人人都在做的事,也很难构成属于你的人生。而要找到那些大家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就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哪些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但很重要,或者将来很重要,对于科研来说更是如此。这就是希望,在淡淡的、非常细微的地方看到的期望。古典老师在信中写道:“生涯研究发现——越是重大的决定,越是依靠直觉。对于人生的重大决定,都是来自你内心的细小的、稀薄的、甚至证据不足,但是你很想做它的望。”其实这里的希望我认为就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直觉对某一个事物的定位和价值判断。这其实就是一种深入思考的产物,虽然不是很确定。但它很可能就是改变你一生的行业,比如古典老师转行的生涯规划。它也可能是一个诺奖级的思想雏形,一篇paper的种子,一个幸福人生的起点。

一个不会思考的人,会不加判断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模仿别人的动作,最终导致平庸。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什么事情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最终会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2017be a thinker,be a wise man.




1/1/2017  10:09:34 P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64587-1024778.html

上一篇:What Do We Want Most?
下一篇:2016年度矿产室年会吴福元院士报告笔记整理及感悟
收藏 IP: 60.207.141.*| 热度|

7 孔梅 彭真明 吉宗祥 李学友 王从彦 黄倩倩 lingerxi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