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phar Computational Insights into Drug Discovery | http://lephar.com

博文

从辉瑞新冠口服药聊聊新药研发

已有 2814 次阅读 2021-11-7 02:10 |个人分类:药物设计|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继默克的Molnupiravir,辉瑞近日也公布了其新冠口服新药PAXLOVID的II/III期临床中期试验结果。PAXLOVID可以降低89%的重症与死亡风险,远远好于吉利德的静脉注射药物Remdesivir,比默克公布的Mmolnupiravir数据也更好。PAXLOVID是抗病毒药物利托那韦(Ritonavir)和新冠病毒蛋白酶抑制剂PF-07321332的复方制剂,在感染早期阻断病毒复制,控制病情,让病人康复得更快。

疫情初始,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快速响应,基于老药新用的思路,筛选了众多已知的蛋白酶抑制剂,并解析了高分辨率的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结构,为新冠病毒药物研发奠定了扎实基础。不料却被辉瑞等公司拔了头筹,值得深思。

相比于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开发,国内小分子口服药物的开发则鲜有报道(也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揣测起来,一是企业嗅觉不够敏锐,不曾预计到新冠病毒最终影响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工作方式,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其次,虽然抗病毒药物开发机制清楚,靶点明确,但是企业多年习惯了跟风,一时没有领头羊,犹豫踌躇,自信心不够。不够自信其实也源于不够专业。

Paxlovid.png

自2002年SARS之后,学界对冠状病毒研究是比较深刻的,针对冠状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剂也有开发。上图比较了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中蛋白酶抑制剂PF-07321332(绿色配体)与MG132(紫色)结合新冠病毒蛋白酶3CL的结合模式。MG132最初是针对蛋白酶体(Proteasome)开发,并不是针对冠状病毒的蛋白酶。两者的肽链骨架完全相同,与新冠病毒蛋白酶3CL的结合模式也是一样的。差别主要在于,其一是共价可逆核弹头的区别,一个是氰基,另一个则是醛基。与近年来的不可逆丙烯酰胺基团相比,记载氰基或醛基共价可逆的文献页面早已发黄,并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其次在于残基的不同。拟肽化合物开发的难点是代谢稳定性及渗透性,因为肽键易水解以及低渗透性,口服利用度差。但是拟肽化合物开发历史也很长,累积了很多经验及成功案例。

针对新冠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的药物开发,靶点明确,晶体结构以及已知蛋白酶抑制剂众多,拼的就是一个执行效率以及药物研发经验的厚度。厚积而薄发。相比疫苗,我们在口服药物研发上还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2777-1311257.html

上一篇:虚拟筛选之匠心独具
收藏 IP: 188.150.1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