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博士生成长需要经历的几道门 精选

已有 19465 次阅读 2016-3-17 12:24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生成长需要经历的几道门

鲍海飞2016-3-17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每个学习过程其侧重点都不同。博士期间的学习重点和方向更是鲜明和有特色,博士期间更注重的是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是个在学科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博士成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几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需要经历几道坎,或者说需要经历几道门才能历练出来。

 

1,研究方向之门

初入大学或科研院所,虽然经历了硕士期间的学习,但依然需要深入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新的环境又能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和配置。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结合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综合导师的观点和判断,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这无疑至关重要。研究方向是热门还是冷门,研究方向是不是自己实验室的主流,是不是自己所在实验室的特长等都需要考虑。因为,研究方向的确定,它要牵涉到你能否把握它,能否在理论和实验上完成它,能否在创新之路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它要牵涉到你能否尽快的发表文章和专利,关系到眼前和未来的研究成果,更关系到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前程。当然,这不是急功近利、个体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想法,所有一切能否实现都取决于你的能力、毅力和机遇。研究方向的选择需要同导师和同学们商量,并结合自己的文献调研检索,对该领域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来决定。

 

2,文献学习之门

研究方向一旦选定,研究就已经开始入手了,进一步文献的调研和深度学习就开始了。导师会给你一些文章,你自己也要在网络上查询相关文章。这个过程就要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如何下手做的过程。尤其要关注这个领域中人们都在干什么,是古老的课题还是新兴的课题,世界上各国都谁在研究,在做哪个方面,哪些是热点,有哪些问题待研究等,而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等,能否有新想法等,都值得考虑。即要对理论方面有所认识,也要对实验方面有所认识,同时需要补偿和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文献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应向导师、或者其他老师、同学请教。文献有分粗读、精读和反复读的。这个阶段是一个初步探索的过程,很多概念等都很模糊,重要的需要做笔记。此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是心理实验的开始,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思考。具体的,这个时候就应该筹划如何做实验,实验需要什么工具和设备,甚至会得到什么结果等。所谓未雨绸缪的过程,是一个思考思考能力增长的过程。

   文献学习笔记和实验笔记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学风。多年前,我和一位老教授在一起工作。偶尔一次,他翻阅资料,一下子翻出了十多年前在美国一个实验室学习时候记录的笔记。发旧的记录本上,但笔迹清晰,英语、汉语,每个字都很饱满,横平竖直,图表做得规规矩矩,内容更是一目了然。反观我自己,我也经常记笔记,偶尔翻出来一看,虽然记录本都完好无损,墨迹依旧,但不要说十年前的记录,就是几天前的,我自己都分辨不清写的是什么。字迹潦草!真是泼墨涂鸦!

3,实验开展之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很多实验不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即使理论研究也不是单靠想象得来的,而是需要靠自己‘撸胳膊,挽袖子,亲自下厨,烧烤烹炸’才能完成的。实验入门,需要导师、其他老师和师兄弟的指导和帮助。虽然是动手,但实际上更是动脑的过程。实验方法和技巧需要掌握,动手能力需要不断培养。试验中不放过细节,细节中隐含着重要的信息,由此,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仪器设备会使用了,还要熟,进一步,更要精。这是一个走向实际工作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总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实验中的所出现的问题,要反复思考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要和经典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并要和老师同学积极探讨。如今的国家实验室,很多仪器设备都是花费国家大量的金钱从国外购进,设备仪器的使用要格外小心谨慎,而对数据的分析更需要细心和精心。在实验室工作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实验安全,尤其是化学药品、水、电、气体等的使用。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为人处世,对他人对师傅的尊重等。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实验结果要能够重复,认真做好记录。对待难啃的问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这是一个手脑综合发展智慧和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

   试验中,除了需要细心、耐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曾经帮助一个同学一起实验,是有关细长板振型观察的实验。实验虽然做出来了,但是不尽人意,有重力效应作用在里面。我于是提出来消除重力作用的想法,结果得到更好的实验结果。

4,文章写作之门。

文章写作有个入门学习的过程,这是思想工作的表达,素材资料的收集和科学实验的结果分析总结,这是一段工作的总结,这是博士生的必修课,更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的过程,也是眼光得到提升的过程。一旦实验有了突破和进展,那么文章的写作就开始了。因为,你已经读过了很多文章,首先可以照猫画虎,按照八股格式撰写,题目、摘要、引言、关键词、实验、理论分析、结论,乃至参考文献和致谢等。这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在学习其中的规矩,毕竟,文学和科学的发展这么多年了,格式、样式也是多年成就的结果。写作一定要凝练目标、提取精华,更要提出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是实验工作和能力的总结。一遍一遍的修改是必需的,审稿意见是要重视的。通过写作,才能够进一步反思,这是一个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是思维逻辑的过程。比如,该如何把题目写得更吸引人一些,对一个实验现象和步骤如何更精彩的描述,如何遣词造句等。写作是对文字的润色,实际上是对性格的磨练,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导师在这方面要亲自把关和披挂上阵,履行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应该和学生共同完成心血之作。导师的作用更是画龙点睛,把学生的璞玉雕琢成器。至此,学生应该领悟到研究的整个过程。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思想的融入。

写作也是个手把手、心传心的过程。尤其是两个合作者共同修改一篇初稿时,尤其是导师亲自帮助学生改文章时,看自己是如何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的。再看老师是如何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的。在比较的过程中,反复凝练和推敲,学习和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领悟的过程!

5,毕业职选之门。

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又一个新的生活和工作的起点和开始,这是面对新挑战和新生活之门。博士毕业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小段落和篇章,毕业之后道路的选择就更关键了。毕竟,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有限的,而在博士期间所训练的,培养自主学习,自发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为以后人生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基础。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理,即要从现实出发,又要从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出发。

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这是人生面临的一次重大选择。是忐忑不安,还是踌躇满志?你是否有人生规划?你是否在按照一定的路线图前进?

前一段时间,某机构对美国3000名毕业的博士进行了调查。60%的机械工程类的博士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调查还发现,博士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国际化大公司就业,或向科研投资较集中的城市去工作,而只有20%的博士生会选择在毕业高校所在的城市工作。”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择自己擅长的,选择自己能做的,不断认识自己的内心所向。在选择中磨练自己和认识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在工作中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多少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规划什么时候都不为晚,只要你的身体还行,只要你心中还充满了激情、斗志和干劲!

 

6,未来展望之门

博士期间的学习是个‘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过程。

博士期间的学习应该是个开放学习创造的过程,而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是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浮光掠影的过程。

博士期间是个读书破万卷的过程,是曲径通幽的过程,只有千回百转,才能豁然见:悠然见南山。

博士期间的学习是个思考和眼光历练的过程,由粗而细,由广而专,由博而尖。

走向生活,我们每天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领悟。人要学会学习,就得自己寻找答案,在惊涛骇浪中寻找生机。

敲响一扇门,打开一扇门,走进一扇门,能否登堂入室,取决于机会,取决于个人。取决于上天赋予的机遇,取决于他人的帮助,更取决于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再打开一扇门,再走进一扇门,当你推开窗户时,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等待着,人生就是要面对一扇又一扇的门,但门后面是美女还是野兽!只有勇者才敢开启!

   你就是你,不要去寻找什么偶像,也不要被什么神像吓倒!做你自己!

毕业了,独上高楼,你可以再次把目光投向远方!

望尽天涯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963172.html

上一篇:谁是最辛苦的人
下一篇:Alpha Go---智能技术引导下的人机之战启示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54 喻海良 朱晓刚 姬扬 李学宽 史晓雷 钟炳 陈万浩 马亮 武夷山 朱长青 陈南晖 江克柱 许培扬 毛秀光 李得建 梅钢 廖泳祥 张南希 郝海健 刘晓锋 李颖业 文双春 褚昭明 周浙昆 张文彪 乔玮 黄永义 刘杰 龚朝阳 农绍庄 梁洪泽 王府民 邢凯 任磊 苏德辰 李景果 柳林涛 程娟 张彬 郭战胜 刘舞龙 张家峰 李天成 侯成亚 覃伟 韦玉程 彭真明 任来彬 杨峰峰 xiyouxiyou xchen alice2010 lhl1824867246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