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情分析,未解之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udaigua 我只关心2类内容,工作的图情分析,上课的未解之谜

博文

专题四 人体未解之谜附十大地质奇观

已有 3900 次阅读 2016-3-16 09:5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未解之谜

你认为人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你对人体之谜有什么认识和困惑呢?

人为什么会做梦?我们为什么想吻喜欢的异性?为什么尴尬时会脸红耳赤?又为何唯独人类有青春期?问遍各学科的专家,你也不会获得答案。科学家的研究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帮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但人类本身的某些基本行为却教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些谜团再熟悉不过了,它们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生活之中。英国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便列出了尚未破解的人类十大谜团。

1.面红:

达尔文曾绞尽脑汁也无法解释为何进化令我们说谎时会面红,露出破绽。

另外,生物多数的身体机制都是对它们有利的,但把尴尬的感觉形诸脸上,既不能够在社交时使对方舒服、不能够产生任何性吸引力,所以面红的真正成因实在令人费解。

有人认为这会消解对抗,或是透过显露弱点而促进亲密关系;也有科学家认为,脸红是值得信任的表现,证明他没有说谎。

当我们笑时,会释放改善情绪的安多酚,看似理所当然,但一个长达 10 年的研究发现,笑是由平庸的言论所引发多于笑话,令这个谜团更谜。

2.笑:

并非所有人类社会都接吻,所以不太可能因为遗传。

有理论指出,这是跟母乳喂哺的记忆有关。古人用口来喂儿童,以让他们断奶,这强化了分享唾液和快乐之间的联系。

有专家推断在接吻时会在潜意识中忆起吸啜母乳的快感、舒适、被爱感和安全感,但也有些结论指出:人接吻不过是因为喜欢分享口水。

3.接吻:

并非所有人类社会都接吻,所以不太可能因为遗传。有理论指出,这是跟母乳喂哺的记忆有关。古人用口来喂儿童,以让他们断奶,这强化了分享唾液和快乐之间的联系。

有专家推断在接吻时会在潜意识中忆起吸啜母乳的快感、舒适、被爱感和安全感,但也有些结论指出:人接吻不过是因为喜欢分享口水。

4、做梦

表达潜意识欲望的弗洛伊德理论广泛被指不足信,而做梦被认为是帮助我们处理情绪,但我们为何看到奇怪梦境则仍未有合理解释。

5.迷信:

奥巴马会在选举当天早上打一场篮球,“老虎”伍兹习惯在周日举行的高尔夫球赛上穿红色 T 恤。这些非理性的安慰习惯,估计人皆有之。

有科学家认为,迷信有一定的进化论解释:在面对困境时,它能加强我们精神世界的力量,哪怕这些怪异行为并无实际效用。而宗教则利用了这种冲动。

6.青春期:

即使人类的近亲大猩猩,也不会经历骚动不安、难以预测的青春期。

有科学家估计青春期是进化而来,目的是在儿童与成人阶段之间加插一个缓冲时期,让脑部自我重组,以

适应成人生活;或者它的作用更实质一点,让我们好好准备如何做个合格的人。

7.利他行为:

人之初,性本善?但现代研究认为,不问回报而付出,在进化角度上是怪异行为。

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人类都有表现出无私的一面?

科学家指出,这可能有助构建团队关系或是纯粹出于快乐。但说到底,无私行动的根本都有利己的动因存在。

8.艺术:

达尔文认为,艺术可能起源于雌雄淘汰。和他持有相同观点的科学家形容,人类的绘画、舞蹈、雕塑和音乐可相当于孔雀开屏,以展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潜在好伴侣。但在其他研究者眼中,艺术能帮助人类从更多角度看待事物,它也可以是传播知识或分享经验的工具。

9.挖鼻孔:

挖鼻孔这种讨厌却又无可避免的习惯,四分之一青少年每天平均进行 4 次。

科学家亦曾试图研究它的目的何在,却徒劳无功;退一步说,即使鼻屎和鼻涕能吃得下去,但也没有营养可言。有解释认为,挖鼻孔会强化免疫系统。

10.体毛:

人类体毛幼细、性器官毛粗厚,这在其他灵长类动物身上刚好相反。对该现象的解释尚无定论,现有的解释认为,这可能是阴毛有散发气味、保暖甚至防止因摩擦而令皮肤发炎的功效。 



人体和大脑十大未解之谜

据《生活科学》24日报道,人类身体上的很多难解之谜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大脑是一个让人迷惑的器官,就像生和死、意识、睡眠和其他更多的东西,都是人类至今也没有解开的谜团。

1.梦境

如果问10个人同一个问题——是什么引起做梦,你可能会得到10种不同的答案。这是因为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揭开这个谜底。一种可能是:做梦过程中通过刺激大脑分子间的信息神经键对大脑进行锻炼。另一个理论是,人们梦到白天不能顾及的任务和情感,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巩固思想和记忆。一般而言,科学家赞同梦境会在浅睡时发生的观点,他们称这一时期为雷姆期睡眠。

2.睡眠

果蝇要睡觉,老虎也要睡觉,人类似乎永远也睡不够。这里讨论的是睡眠的话题,人的一生要花费四分之一的时间睡觉。然而,睡觉的根本原因仍然像天马行空的梦境一样让人迷惑不解。但科学家也确实了解睡眠的一个重要方面:睡觉对哺乳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长期失眠能导致精神恍惚、幻觉,并最终引起死亡。睡眠的两种状态——深睡期(眼球活动减慢),此时脑部代谢活动放慢;浅睡期(此时会做梦),这一时期大脑活动活跃。某些科学家认为深睡期睡眠能让身体休息,保存精力,就像动物冬眠一样。浅睡期睡眠有助于把记忆的东西组织起来。然而这种观点没有得到证实,浅睡期做梦不总是与记忆有关。

3.幻觉

估计80%的截肢者都体验过来自断肢的包括温暖、渴望、压力和痛苦等感觉,经历这种现象(我们所知的“幻觉肢体”)的人,总是感觉到被截掉的肢体仍然存在。一种解释认为,断肢的神经区与脊髓重新建立了联系,好像缺少的肢体依然存在一样,继续向大脑发送信号。另一个可能是,大脑是一条传输“硬线”,它就像对待完美无缺的身体一样操纵残体——这意味着大脑仍然保存着肢体健全时的操纵蓝本。

4.任务控制

大脑丘脑下部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或生物钟(biologicalclock)保持身体随着24小时的节奏运转。生理节奏引起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是:睡眠-醒来的循环,但是生物钟还影响着消化力、体温、血压和激素的产生。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增强光亮调节褪黑激素可以将生物钟向前或向后调整。最近人们不断争论,是否可以通过补充褪黑激素来帮助人们预防飞机时差——昏昏欲睡和飞机通过时区时产生的头痛感。

5.记忆途径

人生的某些经历很难忘却,就像你的初吻。但是一个人要怎样把握这些私人情景呢?

科学家正在利用大脑成像技术设法弄清楚创造记忆和储存记忆的机械反映。他们发现大脑灰质内部的海马体能充当记忆储存箱的功能。但是这个储存区域的分辨能力并不强。对相同的大脑区域的刺激,可以让它产生真实的和虚假的记忆。为了把真实记忆从虚假记忆中脱离出来,研究人员提出根据背景回忆以加强记忆的方法,如果某些事情没有真正发生过,就很难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人脑对它的记忆。

6.取悦大脑

笑是人类最难理解的行为之一。

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开怀大笑时,大脑内部有三个部位变的活跃起来,它们是:管辖思维的区域,它让你获得笑料;运动区域促使你的肌肉运动;情感区域引出“轻佻的”情绪,让人露出笑容。但是为什么某人会因兄弟愚蠢的笑话而发笑,而另一些人会在看恐怖影片时咯咯大笑。约翰·莫利尔是威廉与玛丽学院幽默研究的先驱,他发现,笑声是对违反常规的不协调的故事的一个十分有趣的反映。幽默领域的另一个观点把笑看作向其他人发出这种行为很“有趣”的信号的一条途径。从而可以看出:笑让我们感觉更好。

7.天生与营养

我们的思想和个性是否是由基因或环境控制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科学家建立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证据体系,证明它可能是受其中之一控制或者是由两方面同时控制。研究个体基因的能力显示出我们对很多人类特性无法控制,然而在很多领域,同辈人面对的压力或接受的教育会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将做什么产生深远影响。

8.死亡之谜

长命百岁是电影中才会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变老?

你出生时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工具箱,体内充满各种抵抗疾病和修复创伤的机制,也许你认为,仅凭这些就能让你抵抗关节僵硬和其他疾病。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变老,身体的修复机制渐渐失去往日的功效。事实上,你的身体恢复创伤和压力的能力正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下降。

人的老化被分成两个种类的学说:1)像人类的其他特征,变老可能是人类遗传学的一部分,并且从某些方面来说对人类有益。2)以最不乐观的观点来看,变老不是有意图的,人的一生中细胞不断受到损害从而引起人体老化。大量研究人员认为,科学将最终推迟变老速度,使人类寿命至少可以达到预期生命期限的两倍。

9.人体冷冻

要求长命百岁可能并不现实。但是一个被称作人体冷冻学的新领域将会让某些人死而复生。

人体冷冻学中心如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工基金会”(AlcorLifeExtensionFoundation),在充满液态氮并且温度为华氏零下320(78绝对温度)的刺骨的容器中储藏死者的遗体。这个想法的目的是,死于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的人在将来发现治愈方法后可以通过解冻让他们死而复生。最近,棒球传奇人物泰德·威廉姆斯被储存在阿尔科的一个冷藏柜中。像其他人体“冰棒”一样,威廉姆斯被头朝下放置。这种放置方式的好处是,如果容器发生泄漏,大脑仍能保存在冰冷的液态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具被保存的尸体重获新生,这是因为这种让人重获新生的技术还不存在。举例来说,如果尸体没在适宜的温度下解冻,人体细胞就会结冰,导致受损破碎。

10.意识

清晨一觉醒来,你可能就已经意识到太阳刚刚升起,听到一些鸟儿在枝头欢快的鸣叫,甚至清新的空气轻拂你的面颊,你会感到一有幸福感。换句话说,你是有意识的。

这个复杂的话题从一开始就困扰着科学界。最近,神经学家才把意识作为一门现实的研究课题。


十大地质奇观Geological Wonders

 

菲律宾巧克力山 Chocolate Hills

巧克力山是菲律宾保和岛(Bohol )中部,卡门(Carmen )附近一处自然奇景。由1268个圆锥形小山丘组成的巧克力山,高度介于 40120公尺之间,居高临下,好像一个个堆放在地上的干草堆。每到夏季,“干草堆”都会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的巧克力排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这个叫人垂涎欲滴的名字由此而来。

乌兹别克斯坦的地狱之门 Hell Gate

1971年,地质工作者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达瓦札发现一处巨大的天然气地下贮存库,于是就了挖掘工作。这个大洞就是开采该地下天然气时其钻探塌陷后所留下的这个巨大的坑洞。为防止有毒气体泄露,钻探队员点燃了此处,并且一直昼夜燃烧至今,没有停息。于是,这个天然气坑有“地狱之门”之称。

爱尔兰巨人堤 Giants Causeway

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东北海岸,看起来就象巨型石阶,把它叫做“巨人之路”再恰当不过。它是一座古老火山喷发的产物。这些玄武岩柱乍看像四方形,其实大部分都是六角形,不过也有一些是四角形、五角形甚至六角形的。最高约为12米。悬崖上部分凝固熔岩达28米厚。2005年被列为英国第四大自然奇观。



撒哈拉之眼毛里塔尼亚 Eye of the Sahara

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毛里塔尼亚境内有个十分壮观的圆形地貌,直径为30英里,这就是有名的“撒哈拉眼”。最初人们以为是陨石落下地面形成的,但后来地质学家认为这是地面隆起并受到侵蚀的产物,至于圆形的成因仍然是个谜。

 

伯利兹城的大蓝洞 Great Blue Hole

这个完美的大蓝洞位于洪都拉斯伯利兹海岸附近,是一个水下陷洞,洞宽为1000英尺(约305米),洞深400英尺(约123米),形成于冰河时期的石灰岩深洞,是传说中的地理学奇景,冰河时期是它个干涸的大洞,冰川融化,海平面的升高让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如今它是旅游者的圣地,潜水者的天堂。

亚利桑那州羚羊峡谷 Antelope Canyon

羚羊峡谷(Antelope Canyon,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也是知名的摄影景点。其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北方,最靠近的城市为佩吉市(Page, Arizona),属于纳瓦荷原住民保护区。羚羊峡谷在地形上分为两个独立的部份,称为上羚羊峡谷(Upper Antelope Canyon)与下羚羊峡谷(Lower AntelopeCanyon)


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之间的狼丘 The Wave

在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的狼丘(Coyote Buttes),隐藏着一个名叫The Wave的大自然砂岩雕塑艺术品。中文里Wave是波浪,波涛的意思,确切地表示了这个景观的特点,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山间缝隙中,血红的砂岩如海浪翻腾,刚和柔的奇妙结合,令人叹为观止。

 

墨西哥“水晶洞” Crystal Cave of the Giants

墨西哥奇瓦瓦的奈卡矿(Cueva de los Cristales)又被为“水晶教堂”,包含着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水晶体——长36英尺的半透明石膏柱。这个洞穴位于地下950英尺处,蕴藏着大量的铅、锌、铜、银和金,蜿蜒在地下长达0.5英里。在奈卡矿更深处水晶洞里,石灰石岩空穴中呈现一个马蹄印外形,宽30英尺,长90英尺。
2600万年前,奈卡山脉出现火山活跃,布满了高温硬石膏灰。当山脉之下的岩浆冷却,以及温度下降,硬石膏便开始溶解。硬石膏缓慢地将水和硫酸盐、钙分子浓缩,数百万年以来沉积在这个洞穴里,进而形成了巨大透明石膏水晶体。

巴西蓝湖洞 Blue Lake Cave

巴西马托格罗索地区拥有很多神奇的地下湖泊。世界著名的“蓝湖洞”就是其中之一。其内部的钟乳石、石笋数不胜数,更有美不胜收的辽阔无边的蓝湖令人赞叹不已。蓝湖各种各样的地质风貌令人叫绝,内湖深蓝色的水更使游客留恋忘返。

澳大利亚波浪岩 Wave Rock

波浪岩的构成是经过长期风沙雨水侵蚀加上每天白天晚上剧烈的温差而慢慢产生出整个波浪的形状。在波浪岩表面上的线条是被含有炭和氢的雨水冲刷时带走表面的化学物质﹐同时产生化学作用﹐因此在波浪岩表面形成黑色﹐灰色﹐红色﹐咖啡色和土黄色的条纹。在偏西的阳光照射下,线条颜色最鲜明的时候,波浪造型更加栩栩如生。波岩石的附近还有澳洲的原住民 (Aboriginal) 遗留下来的史前壁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72749-962930.html

上一篇:专题二 地球演化史问题附十大奇妙去处
下一篇:专题五 海洋未解之谜附十大诡异地域
收藏 IP: 115.236.84.*| 热度|

4 许培扬 魏焱明 谢平 techsavv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