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j63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j6309

博文

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与职普融通的高等教育观

已有 1734 次阅读 2023-2-13 22:5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赵险峰,等. 高校职普融通创新发展教育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2:18-32

2 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与职普融通的高等教育观

刘新建

 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鼓点紧密落锤。从2015年始,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推出一系列高等教育重大改革文件,最近公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但是,由于教育科学发展的滞后性,实践过程难免存在不少缺陷。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说“一路走来基本上都是对于先前政策的调整与否定。这样不断急转弯,非常伤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成为各个社会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强调了要坚持系统观念。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应成为坚持系统观念的示范领域。笔者在参加一个钱学森思想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系统学习了钱学森的一些科技思想,逐渐体会到,只有用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才能洞见教育改革目标,找到科学有效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路线,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模式,启示了高质量人才培养方式。本书首先阐述钱学森系统方法论,讨论其对大学改革的指导意义,提出教育改革总体设计部概念,然后基于钱学森科学技术体系学思想,讨论建立大学改革的基础理论体系问题,最后,基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对我国大学的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2.1建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机制体系

1978年始,钱学森领导开启了我国系统工程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时代大潮,系统工程概念深入到领导干部和专业群众的日常语言中。钱学森把创建系统科学与工程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学作为晚年的主要工作内容,并认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应用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应有之义。

2.1.1钱学森系统方法论要义

系统工程作为一门对人工系统(包括硬系统和软系统及软硬综合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制造、检验、使用和改进的组织管理方法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以系统观为指导,组织有序,系统寻优,统分一体。

所谓系统观就是遵循一般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系统发展的特殊规律。一般系统的一般规律形成系统学的知识体系,核心是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观整体观就是从维护或发展大系统的整体秩序出发;联系观就是要考虑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动态观就是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注意事物的变化特征,不为一时之利而损害长远利益。特殊系统的特殊规律就是每一类和每一个具体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专有规律。这些观点实际上就是辩证法思想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反映。对于教育系统工程,特殊规律就是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教育事物的具体规律。

所谓组织有序就是从设想到使用的一切系统建设活动都需要在严密的组织管理下有计划地进行。钱学森特别强调管理中的民主集中制,他认为“民主集中制是社会思维学、群体思维学的规律。”计划可以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修改,但不能没有计划。计划制定也要遵循系统规律和系统工程原则。

所谓系统寻优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每一项系统工程的目标系统(指计划建造的系统)都是有目的和目标的,一切系统工程活动即组织管理活动都应在系统目的和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为此,目的和目标本身的正确和合理性是首要的前提条件。我国长期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失误许多就是目的目标(包括一般教育目的)不清或者不正确。其次,在目的目标明确并保证实现的情况下,系统工程活动应实现某些指标的最优性,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节约资源。

所谓统分一体就是统一要求和分体利益要综合考虑,整体目标和子系统目标要协调考虑,在思维方法上就是把整体论和还原论结合起来在教育改革中,各个地区、各个类别、各个阶段的教育既要有国家的统一标准,也必须给予各自一定的灵活性,充分考虑各类群体的利益需求。

教育系统在我国这样的大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做好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组织管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体系。钱学森根据大型科技与国防工程实践经验、基本系统科学原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需要,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方法论和总体设计部组织形式方法论的基本特点是人机结合、众智集成、民主集中。

所谓人机结合就是聪明的人类大脑与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强大的电脑的有机结合,既能处理分析庞大的数据和进行复杂模型计算,又具有价值判断和灵感思维的高级智慧。

所谓众智集成就是要发挥各类专业人员和各种相关人员的才能和意见,使在统一的体系中聚合起来,形成决策依据信息。

所谓民主集中是组织原则,即在决策形成的前期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意见,在决策时要有人负责,决定要有权威性,决策后既要有执行力,也要及时考虑反馈信息

2.1.2钱学森系统方法论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不少教育改革,如减轻学生负担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方案改革(包括大学的通识教育思维),虽然表面上反映了社会上的舆论和民意,还有大量专家学者的呼吁,但是,决策方案的制定未必科学合理,导致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并可能使教育质量下降。这里的根本原因就是方案的形成程序没有很好遵循系统工程方法论,以致意见的搜集整理和措施的提出缺乏全面的系统性。

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指导高等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建立改革的总体设计部。现在,我国总体设计部的首脑机构已经有了,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和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是顶层决策机构。作为国家级教育系统工程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首脑机构之下应有一个教育系统研究设计部门,其职责是分析教育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其演变趋势,提出总体结构的维护和变革方案,并制定各个结构部分的目的和目标。总体结构包括教育的分层结构和分类结构以及管理体系结构。其次,应针对各级各类教育分别设置一个总体设计分部,负责领导各级各类教育的体系结构与体制机制改革,要制定各类教育标准。总体设计部与教育部的关系是设计决策与具体执行管理的关系。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下,首脑机构、设计机构、执行机构就组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机制体系。

在大学内部,也应该形成决策机构、设计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的治理体系。决策机构由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组成,设计机构可在目前许多高校都有的类似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执行机构就是目前的各类职能部门。设计机构除了校级组织外,应在各专业、各学科和各辅助部门设置专门的研究岗位,可以由教师兼任,使得设计方案建立在深入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一切重要决策方案都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运作下形成。学校各种制度应该定期检讨,有人常态化研究。

2.2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学科体系

在当代,要想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单靠经验的管理方法是不行的,必须有科学理论为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案和实践应在科学有效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大学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是两个层次。高等教育改革涉及整个体系,包括各种教育的关系和结构,如高考制度改革(包括招录制度、考试制度、管理体制)、各级教育关系(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学校分类体系、专业与学科分类体系,等等。大学改革是大学内部体系改革,是一种机构单位改革。大学改革要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全面教育改革方案的约束指导下进行。

2.2.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基础的意义

目前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对大学的批评,但是,有些改革不是大学自身可以主导的。比如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社会上不断有对就业率造假的批评,教育部也数次发文遏制,但是,如果不改变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将就业率要求以更合理的方式置于大学管理绩效评价中,那么,这种造假问题就很难有根本改变前些年在大学教学评估中的造假风气,也是由于评价机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这些不合理的评价(评价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贯彻系统工程思想,对影响全局的评价与管理目的认识不清或不正确,管理思维方式错位,本质上是理论基础不清。

关于大学改革的各种讨论和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领域:后勤保障、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后勤保障领域的改革目前基本稳定了下来,争论较少。人才培养体制和学术发展体制则反反复复,定不下来。人们都诟病现在的教育质量和学术评价,但就是跳不出旧的轨道。究其原因,是宏观管理存在问题,不能清晰地确定:哪些应是学校的自治职责,哪些应是国家的行政职责,归根结底,还是对大学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大学教育目的和目标不甚清晰。

2.2.2关于高等教育理论的学科体系

钱学森认为一门科学的知识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从底到顶依次是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和学科哲学(钱学森称为桥梁学科)。将此思想应用到高等教育科学,则依次应当是高等教育技术、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哲学。

对于大学内部活动,高等教育技术包括大学管理技术和教育方法与技术。大学管理技术包括大学教学管理技术、大学科学技术研发管理技术、大学财务管理技术、大学后勤管理技术、大学基建管理技术、大学政治思想管理技术等方面。大学教育方法与技术包括大学德育方法、大学各类学科教学法、教学技术(包括各种多媒体应用技术、教育数字技术)等。各种教育技术本身是确定的和发展的,但是,具体实践中,选择应当是灵活的、多样化的,遵循教育系统工程的一系列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对教育技术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支撑,也是发展新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基础,属于技术科学。另外,作为高等教育科学的内容,大学教学论也是其技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提供教学技术的理论支撑。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高等教育学既包括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宏观内容,也包括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机构的微观内容。高等教育学关于大学微观主体的内容构成大学学,是高等教育学的子学科。作为基础理论学科,高等教育学和大学学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这种规律既可从社会与教育系统学中进行逻辑演绎,也可来自对历史的总结概括。

高等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其回答的问题具有高度的基础性,比如高等教育为什么存在即目的性问题、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问题、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问题、高等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属性(经济属性)问题,等等。大学办学哲学是高等教育哲学的子学科,它不仅要回答一般大学的存在性问题,还包括对具体一所大学的存在性问题做出一般性概括。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回答自己的存在性问题。

根据钱学森的观点,哲学的最高层次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人类全部认识知识的最高概括;社会科学作为一个大科学门类,从各门社会科学到辩证唯物论的过渡即其哲学桥梁的最高层次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无疑是它的上层指导思想和基本发展观点。高等教育哲学和大学办学哲学必然受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制约。

2.2.3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的科学水平和中国特色

在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中,大学理论的发展是最薄弱的。解决大学改革即大学管理问题,大学发展规律是最基础的专业指导理论,而清晰正确的大学办学哲学思想是理论的根基,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目的是重要前提。到目前为止,除了从一般管理学中照猫画虎形成的教育管理学,没有发现有成熟的大学学,大学办学哲学论述更是稀有。由于基础理论不成熟,教育管理学的科学性就存疑。钱学森在1986年曾说“我不赞成这样一种意见,把现在的教育学说得那么科学其实,现在这些科学还不像牛顿三定律那么清楚,所以把教育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恐怕很困难。因此我认为,应该采用客观的、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有点理论的指导,但更多的还要靠经验。教育科学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善,但说达到相当高的科学水平恐怕还没有信心。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已经办了几百年,即使很难说他们有科学的大学学理论,但是,他们的经验沉淀则是极其深厚。因为社会制度体制的变迁,我国的大学教育办学体系和实践方式也数次变迁,专业理论和经验都没有成型体系,多借他山之石,经历了美欧体制—苏联体制—美国体制的曲折历程。但是,很显然,中国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天壤之别,照搬总是难免削足适履,东施效颦。

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就不会有科学的教育实践。基于以上认识,建议国家组织专家力量,加速建设中国特色大学学、大学管理学和大学办学哲学等学科。为了提高效率和广采众智,并考虑我国的大国特性,对每门学科都组建几个组同时进行。经过反复讨论,逐条讨论,形成具有较大公认性的学科理论体系。有了这些专业理论的支撑,再制定改革方案,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方法论。

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改革方案,都应把基本原则与具体方式方法区分开,搞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允许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性的存在。基本原则是必须统一的,比如政治理论教育和国史教育必须有较统一的思想原则和基本教学资料,其他部分则可以百花齐放,通过学术交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2.3大成智慧教育体系

在大学改革中,学制和教育内容改革是比较核心的部分,确立这方面的指导理论也是最关键的。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对此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高质量人才培养方式的指导思想。

2.3.1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钱学森在1992年提出建立大成智慧工程的想法其目标是在复杂系统实践中“利用我们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思想,综合古今中外,上万亿个人类头脑的智慧”,是对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概念的深化。在大成智慧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学的基本观点是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 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 总体设计, 群策群力, 科学而创造性地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具体到个人就是要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个学科知识全面发展,尽快获得才智与创新能力,能提出解决困难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案。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是在其大成智慧学思想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认识体系,是其系统思想的延伸和应用。钱学森提出了大成智慧硕士的标准和培养路径即大成智慧硕士要:①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 有智慧;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培养路径大致是这么几段教育: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 412岁,是打基础。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 1217 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1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钱学森说:“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 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 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 改行也毫无困难。”

2.3.2基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思路

钱学森说他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大胆设想”但他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并称这是新一次的“文艺复兴”。可以认为,钱学森深刻认识到我国教育上的一些弊端,提出了“钱学森之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两点:一是要培养具有全面修养和拥有全面知识的创新人才,二是要缩短学制。在专业教育方面,我国大学的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中,学习苏联体制,也为了快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由原来的综合大学分裂,建立了大批专门学院,教学内容范围比较狭窄,模式偏于精深。在70年代末的改革中基本延续了原来的体制。但随着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交流的深入,加强通识教育的要求逐渐强烈,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教育总学时和专业课教学的学时逐渐压缩,选修课增多。这虽然带来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但是,专业深度降低,教学质量受到广泛质疑,“钱学森之问”引起广泛讨论。大成智慧教育改革应该是钱学森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钱学森提出的教育改革不是某个教育阶段的改革,而是从幼儿到研究生的整体教育制度的改革。

对于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空想而毫不理会,应该认真地开展教育研究,通过理论和试验做出科学的判断。钱学森对办世界高水平大学曾经提出三个条件一是要有钱,二是要开放,学校有自主权,三是“请客卿”即引进人才。可以说,这三个条件,我国现在基本都具备了,学校自主权虽欠一点,但是,也有巨大进步,因此,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做的问题,需要切实有效的、科学的办学理念。

钱学森在1989年曾提出建党百年时实现大成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并估计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每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刚过5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1%,这个比例既没有达到钱学森设想的目标,也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发达国家在7%左右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是不足和无效使用并存,为此,国家最近对一些顶层高校的财政预算经费做了缩减要给足和用好教育经费,必须应用系统工程思想进行系统性分析,搞清楚:哪些方面做得较差、钱没花好?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应该增加经费?做这些也都需要正确、科学的高等教育学和大学学理论做指导。

在教育观念的革新方面,钱学森提出两点一是要把国家全部青年培养成硕士和硕士以上的毕业生,这一点的含义是清晰的,虽然目前实现起来还有点困难;二是要打破学科分隔,创新院系学科设置,培养具有全面知识和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对于全面性和创新性人才,钱学森提出六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了解世界历史和地理的环球视野;具有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懂得一定军事科学知识的竞争思维;基于一定卫生和体育知识强身健体。

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应该在原则统一的基础上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规模地开展体制、学制和机制改革试验,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指导下和试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在改革中,统一性与多样性是一对矛盾,我国的教育改革在这种矛盾中时有反复。在这方面可以向医学新药和新技术的创新机制学习,一种病可以有多种药,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有多种技术路线的疫苗。在大学教学改革中,有培养方案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有教材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有教学管理标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对这些矛盾,必须予以正视和深入研究,掌握原则的层次性,高层次统一,低层次灵活。比如政治原则是最高的层次,这个必须高度统一。基本培养目标也是比较高层次的原则,需要基本的统一,但应分门别类。在一些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在具体实施方法的选择上,则应该允许多样性。特别是对于专业课,应该允许专业教师自主决定教材的选用,这是大学作为学术创新系统的特征要求。即使是社会科学类教材,在不违背政治原则的条件下,也应允许多样化。前些年,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科学类教材的引进使用有些过分,为了评职称需要,教师自编教材过滥,这都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不能因此禁止教授们使用自编教材。现在,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科学化水平大都比较低,需要广大大学教师发挥创新能力进行学科建设。通过编写教材不断完善内容体系、不断补充断裂知识点是提高社会科学类学科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每一个优秀的大学教授都应有自成体系的教学脚本。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方案不仅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而且可以解决我国劳动力资源正在走向短缺的困境。我国过去实施过九年制基础教育的学制,现在有了比较好的学前教育,因此,可以考虑恢复基本的九年学制。对不能升入大学者再加一年职业教育,这样可以实现十年义务教育,使基础教育时长缩短两年;如果再向欧盟学习使本科教育缩短一年,那么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就可以缩短时长3年。我国大学现在每年招生近1000万,通过缩短学制,可以为我国在总量上增加3000万新生劳动力。这样的学制比钱学森的设想稍微折衷一点,大多数人1921岁完成硕士学位(钱学森设想是18岁),继续深造者22-24岁完成博士学位。大成智慧教育方案与延长退休政策相结合,可以保证未来百年内我国可以继续享有人口红利,并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

2.4职普融通的高等教育观

关注到两件事情。一件是原来的独立学院陆续被转制为职业技术大学,有些转设事项引起了在校学生的强烈反对第二件是2021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稿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媒体上引起了热议,同年12月又公布了二次审议稿。这里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些困境是基础认识问题。对于职业教育这件事,首先应从理论上搞清楚其概念和定位,这样立法和制定政策才不失位。

2.4.1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

除了一些业余爱好的培训教育,所有教育和培训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者,是为了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可以分为德美四个方面。

1)德行:德为行先。社会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其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才能立足于社会,有利于社会,这方面的教育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以塑造公民的基本品行素质为主要使命,职业教育以职业伦理教育为主要内容,二者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2)智能:包括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思维能力与技术能力。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从入学到成为一个合格及高水平的劳动者所需的教育与培训时间逐渐加长,人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就需要加长。有语云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为教育提出了严肃的改革课题,需要重新审视一些教育科学理论。

3)体质:即身体素质。劳动者需要健康的体魄,保持健康的体魄需要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体育成为教育的必然内容。在发达的社会中,身体锻炼是所有人都应做好的自我修养活动,人们既有闲暇又有条件但是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的时期,既要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也要学会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这就是教育的任务。体育与美修相辅相成。

4)美修:即审美修养。审美教育是培养现代社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包括品德之美和形式之美。社会的人要懂得鉴别和欣赏符合人类进步价值观的美才能更幸福地生活,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素质需要一定的美的教育来培养。美修不仅是音乐和美术,体育和生活都是美修的内容。高尚的审美观是需要教育的。

在上述素质论中没有单独列出“劳(动)”。劳动其实是综合素质的应用和体现。劳动教育以简单劳动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中最广大的工人农民劳动方式为参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职业伦理教育的基础训练方式。

名不正言不顺,需要给职业教育一个比较严谨合理的定义。职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所有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都是为了培训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狭义而言,只有以劳动技能的获得与提高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一个人们社会交流中广泛使用的专业术语,是与普通教育相对的。专门的以职业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构只有短期的培训机构,这才是狭义的职业教育,任何学历教育都是德智体美的综合教育,属于普通教育,也属于广义的职业教育

在我国目前,普通的中小学教育又称基础教育,其基本教育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有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使得学生具有进行高级学习的基本素养,因此职业技能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我国还存在着不少的中等专业教育学校,其主要目标是为不能升入高级普通中学的学生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提供文化知识和专门劳动技能的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一个分流方向),职业技能是其主要教育内容。在我国,学生数量庞大的一类高等教育机构是专科高等学校,其现在每年的招生人数超过本科。专科学校的学生有些是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胜任不了本科教育的要求,有些是没有接受更长时间教育的意愿,希望更早进入社会获得收入或实现自己的兴趣。高中生向专科教育分流的另外的原因是本科教育资源有限。

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教育更接近于狭义的职业教育,因为它们的总体学制短,为了尽快适应毕业后从业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占的比例大,在1/31/2。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此二类教育相类,但其又承担着为博士培养输送学生的任务,其职业技能教育一是直接通过实践实习获得,二是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因此,现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情理之中。从主体学生毕业后的流向看,中等专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是职业教育,都必须为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一定的职业工作做好准备,其差别是职业类别和岗位种类的不同。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事实上的学校分类歧视。为了集中国家资源办高水平大学,我国在历史上实行了重点大学制度,后来发展出“211”“985”“双一流”高校的分类,还出现了一本、二本、三本分类。这些分类造成了事实上的就业与升学歧视和社会身份歧视,就连军队都规定二本毕业义务兵可以直接转军官,而三本和专科毕业生除非立功获奖只能转士官。专门的职业技术大学类别的设立也必然会造成学生身份的社会歧视。虽然这种歧视从效率的角度看有某种合理性,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是制度造成的社会歧视,会产生外部不经济的效果。如果不能逐渐消除这种歧视,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效果也会削弱。

综合以上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把现代高等教育建设成为职普融通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合理的改革方向,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是所有高等学校都应该做到的教育内容改革。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实质上就是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建设思想。

2.4.2完善职普融通教育体系

为了全面合理规划我国的职业教育,彻底实现职普融通,降低不利的社会歧视结果,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除了短期培训机构,取消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分类。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是某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除了少数以给研究生教育输送高水平学生为主的大学,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其他大学都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满足就业要求。可以考虑,大学的前三年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为主,第四年专门用于职业实践实习。专科学校的最后一年(二年制专科为最后半年)也应如此。不同的专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实践实习方式。大学生的职业待遇应从实习开始,国家给予补贴(在三年制本科下,第四年的实践实习计算工龄,拿实习工资)。现在的“职业技术大学”名称可以改为“技术大学”或“科技大学”,叫“××职业技术学院”的可以去掉前面的“职业技术”,直接叫“××学院”。

2)大学实行分级管理模式。全部大学分为全国性大学和地方大学。全国性大学由教育部或中央部委直属,除军校外,目前有116所。应取消部委与地方共建大学模式,重新确定部属院校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大学由地方完全负责,教育部只负责督导(监督和指导)和宏观管理。全面取消重点性质的称号,不再有“双一流”“211”“985”其他示范性称号。对于落后地区的大学,中央给予特别财务支持和特别指导。除了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按项目和国家级实验室拨款,中央对于全国性大学的经费一律平等。这种平等也是对学生和教师的平等。国家鼓励大学通过各种方式从社会上募集经费。

3)全社会合作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实习近年来有了明显改善,各个学校积极建立实习基地,但是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大学的实习安排和管理还存在很大困难,实习质量难以保证。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实习缺乏法律制度支撑。大学生专业实习是大学和社会的结合部,目前完全由大学操办,企业等社会机构单位缺乏积极性。应建立专门的法规,或在相关的教育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对大学生实习的相关事项的责权利给出明确规定。在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稿中仅仅提“鼓励”,要求太弱,应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必须接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实习生,国家给予确定数额的补贴或税收减免。让有关机构单位找大学要实习生,而不是大学求其安排实习生。

2.5结束语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总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且更具有长期战略性,所以,应有超前的思维做好战略谋划。教育体制改革作为百年大计,作为复杂巨系统工程实践,既要遵循科学方法论,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又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科学理论做基础。

应调整重建教育分类体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征求意见稿)》知,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含普通初中等学校)、学历职业教育、普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组成,可以看作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高等教育三分体系,三者之间相对独立。根据职普融通教育思想设计教育体系改革,除纯粹职业培训外,我国的学历教育体系应由两部分组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在高中基础教育尚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保留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应该很快),十年制基础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都是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分三级: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以毕业生就业为目标,既有文化知识、美体修养和职业伦理的素质教育,还要为就业准备好基础专业技能。专科教育可以实施按岗位需求和校企合作定制招生培养。

应全面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标准体系。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标准但是,没有更基础的教育标准,更没有高等教育标准。教育标准是基于青少年心智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来的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规范实践活动,应该像其他活动一样建立一系列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工作应该是很有难度的,所以,七十余年或四十余年来都没有系统建立起来。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如果没有标准,难免不会走弯路。建立教育标准的重要前提是有比较完备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而这方面现在还有缺陷。

应建立服务于改革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研究的长效机制。关于改革有一句名言:“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是百年大计,尤其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有效应用钱学森系统思想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可以解决改革的科学方法论问题,但面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的不完善现状还需要从长计议。在目前教育科学基础理论还不完善、实践又不容停步的情况下,我们应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指导下,发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和“干中学”精神,开展多方探索实践,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技术体系,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级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方式。在基本原则确定下,应该允许多条腿走路,允许多路径发展。改革应充分考虑中国是个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特殊国情,既要全国一盘棋,又要百花齐放多样性发展。科技兴国、教育兴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搞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1376127.html

上一篇:有些事情不宜用比率来评价其严重性
下一篇:什么是不科学?
收藏 IP: 110.255.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