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w15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xw153

博文

初识禅宗

已有 3856 次阅读 2017-1-6 13:09 |个人分类:人文社科|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四的时候好友给我发了几部电子书,其中有一本《六祖坛经》。当时并不知道是关于什么的,出于读书的爱好,也能大致懂些文言文,看了看第一章,从此步入了禅宗智慧的大门。从接触就惊讶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一番别样天地,我竟从未涉足。就像突然有一天,在自家的后花园发现了名不见经传的奇草异花。

六祖惠能的故事中,有几句话实在值得品味。五祖问惠能来为何事,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惟求作佛,好大的口气!当时新州地处广州,还是未开化的地方,所以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一种蔑称),怎么能作佛?然后惠能的回答真是至今令人振聋发聩,“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及至五祖送惠能离开时,惠能说“迷时师渡,悟了自渡”,说明惠能已然得悟,此时已经可以窥见日后禅宗南宗的兴盛。

禅宗与佛教其他宗派的明显区别是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明心见性,直了成佛。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不说破,所谓鸳鸯绣取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佛不在外,在我心中,我即是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其形象化描述。禅宗据传最初在灵山大会上,释迦拈花,只有大迦叶微笑,于是释迦将正眼法藏传给大迦叶,从大迦叶以后,在西天传了二十八代到菩提达摩,由达摩传入中土,又有五代,依次是慧可、僧璨、道信和弘忍。五祖弘忍门下有两大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建了日后的禅宗北宗和南宗。他们分别写过一首偈。(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示了北宗渐修、南宗顿悟的主张,被称为“南顿北渐”。

惠能为了逃避迫害逃到了南方,他在世的时候南宗影响还不大。相反北宗神秀被武则天尊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声望达到极致。禅宗南宗的兴盛始于惠能的弟子神会的北伐。惠能死后,神会来到河南滑台,在云寺大会上宣述南宗的宗旨,说当时公认的法统是假的。他这次来到这里,不为功德,是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辩是非。并说自料简是非,定其宗旨,不惜身死。开始遭到政治迫害,后逢安史之乱,由于帮助官府劝导度僧,推销度牒,筹措军饷,后来竟被尊为七祖北伐成功,其后中国佛教基本是禅宗南宗的天下。

然而,神会的北伐之所以能够成功,这与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逐渐中国化有关。从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已四百多年,佛经繁多,教义繁杂,加上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冲激,所以佛教的变革随之而来。禅宗的兴起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在惠能之前,慧远和尚有一个弟子,同时也是鸠摩罗什的弟子,道生就提出过顿悟说。现在苏州虎丘还有一个生公说法台,就是相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地方。禅宗南宗的兴起表面上看,是一个叫惠能的和尚创立了说,一个名叫神会的和尚振臂一呼,应着云集。其实背后都有着发展的必然性。佛教的玄学化、儒学化是其能够在中国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胡适先生把整个佛教东传的年代看成是中国的印度化时代,认为是中国文化发展上的大不幸也!认为禅宗佛教里百分之九十甚或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一团胡说、伪造、诈骗、矫饰和装腔作势。我却以为民国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这些前辈虽说做学问的态度与初衷都是极好的,但某些观点难免过于偏激。开始佛教的和尚确实是过着寄生的生活,但到了禅宗兴盛的时候也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文化方面,禅宗也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禅对文士精神层面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禅宗的兴盛,文士参禅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特别是对诗词、绘画等的影响非常广泛。禅语入诗,以禅喻诗,诗有禅趣。元好问曾有诗曰:”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就说明了禅对诗的影响。典型的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皆有禅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表现幽寂之境。唐代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纯客观的山水诗,毫无理语渗入,隐隐约约又具有无穷意味,因而富有禅趣。白居易写佛性无处不在,犹如云水的诗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宋代某尼写自己开悟的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表现顿悟的喜悦之情。关于苏东坡与佛僧交往的故事更有很多被传为佳话。苏东坡的禅诗,一样非常出名,比如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江烟雨浙江潮。这首诗所描写的禅境与唐代青源惟信的一段话颇为相似: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开悟前后虽说都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却有境的区别。开悟前尘垢妄念在心中翻腾,不能到达胜境,开悟后体悟到自性无处不在,万境皆静。

禅宗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对禅宗的修行方法如看破不说破、行脚等赞誉有加。他所推崇的格物穷理恰似禅宗的北宗主张的渐修。他还作过很多富有禅意的诗。如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舟中自在行。所写之境犹如禅家彻见自性,进入悟境的情形。其他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表现佛性无所不在之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亦是化用禅理富有禅趣的名句。

《坛经》中有一段论风幡动的故事: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南镇观花的故事是何其相似: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可见禅宗对心学的影响之大。禅宗说佛性自足,不假外求,而心学中亦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即是理。

另一方面,佛教接纳了大量的流民或失意文士,使他们在参佛悟禅中得到安慰,对社会的稳定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禅宗固然有其缺点,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总归难以分割出去。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类更加迫切需求精神食粮,所以禅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你感觉自己走的太快,自己的跟不上时,停下来悟一悟禅理,参一参禅心,读一读禅诗,心灵的清空明净充实进来,为自己带来的是难以述说的愉悦。

参考书:

1.      《六祖坛经》;

2.      《看破不说破》,胡适著;群言出版社;

3.      《名家说禅》,吴平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      《禅诗三百首》,李淼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82164-1025855.html


下一篇:《两性大脑》观看启示
收藏 IP: 42.84.112.*| 热度|

1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