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社会心理与治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博文

如何选到一位称心如意的硕士生/博士生? 精选

已有 7684 次阅读 2022-3-3 16:03 |个人分类:学术志趣|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年的上半年是选种播种的季节。回想小时候,妈妈每到春天都会把种子从厨房灶头烟囱旁取出(保持干燥、防虫),撒在簸箕上。三兄弟围在簸箕旁,一边听妈妈讲每类种子的特点。拿豆子来说,坏的、瘪的、有虫眼的、甚至还讲那种煲不烂的豆子长啥样,这些妈妈都会教。时不时,妈妈还从我们挑的坏豆子里拾回几颗。就是这么来来回回几年,我们初步学会怎么挑选种子。有一次和妈妈去种红薯,红薯苗种完,妈妈还套种玉米、豆子。妈妈总是不辞劳苦,记得有一次我想偷懒不,就问妈妈“干嘛种那么多,我们又吃不完”。妈妈说“只有种了我们才有的吃,要不然你看到邻居吃玉米我们没有,你们又要嘴馋了。种了才会有收成。”

    庄稼如是,课题基金如是,学生亦如是。

    虽然没挑选过学生,但提前交流这个话题:第一是应景,迎接即将到来的硕士生、博士生复试;第二是权且当做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指点;第三,履行了“如何选导师”这篇文章许下的诺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语出孔子《论语·为政篇》。意思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应该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就了解的八九不离十了。反过来,一个学生是否适合读硕士、读博士,是读专业硕士博士,还是学术硕士博士,也是适用的。

    第一、视其所以,看动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授予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具体如下: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我们比较一下三种学位的定义,发现对于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创新性成果三个方面逐渐提高。这些要求对我们理解求学动机有巨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如果未来不是为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想在科学上做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成果,这样的人是不适合读硕士、博士的。回到动机上,想成为科研工作者、对未知充满好奇心、探索的热情和志趣就凸显出来了。容忍不确定性,喜欢挑战,坚韧而愈挫愈勇,冷静而喜欢思考,追求与人不一样的观点,想表达自己的看法等这些人格特质可能随着入“伍”的年龄增长而增长。这些都是我们判断动机的信息。面对科研工作的挑战、遭遇挫折而不能保持热情,这个不适合去做科研。这些特质,在本科就有所体现的。

    第二、观其所由,看方法。面对挑战和挫折,能够努力、快速找到方法,这是一种组织能力和本领。很多导师都说做科研,不需要多聪明,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这里说的多聪明,就是说智商要多高。也就是说,硕士和博士其实在智商,特别是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上并没有多大要求。因为智商110、120、130从事科研工作带来的改变并没有多大区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力性因素。而在晶体智力(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或非智力因素对科研创新带来的影响却逐渐被肯定。这里说观其所由的“方法”,很多就是在研究生思维活跃、与人交流、科学质疑当中迸发出来的奇思妙想,即找到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不能违反科学研究原则的,含有道德的成分,依靠“诚”。

    第三、察其所安,看心态。即使一路向下(如科研过程中的情绪低谷),也乐观阳光。把自己当做科研人、未来也从事科研之事,那么就会看淡这些失败、挫折和挑战。而会每天一个脚印,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比如,问一个大学生他在大学里面坚持做的事情有什么,如果没有,那就呵呵了;如果说有,答曰吃、玩、睡觉等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也呵呵了;如果说有,答案与学习有关,那这个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责任心那是杠杠的 。心态是靠养的,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预测未来的研究生其科研心态会更乐观阳光,除本身人格特质外,读了多少书(人文社科类+专业相关著作+科学家传记类+描述科研工作者日常的书籍),是否受过这些书的熏陶就至关重要了。

    最后回到春天播种的话题,我们经验不足也许选种的时候会失误,但是多个人看、多个人挑(面试的导师组),把握不准的多讨论一下,捞回来的往往更不会出错。

    愿大家春华秋实!


(以上内容部分受赵玉平老师启发,在此致谢!)


这几年,我正利用业余零碎时间做一些博士生心路历程的访谈,积累个案故事,在读博士生、已毕业的博士均可。如果您有幸读到这篇论文,又愿意跟我分享您的经历,可以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取得联系。您的故事、经历会以足够安全的方式进入我未来的书中,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在读博士生。如果在读博士生您正处于情绪低谷期,请不要独自一人走这段路,我已经走出来了,这段路我可以和你结伴同行。也谢谢路过的朋友把文章请转给有需要的博士生。


邝宏达(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2020-7,资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心理师,自2006年起接触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临床案例时数超过2000小时)

2022-3-3于桂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327899.html

上一篇:科研工作者、博士生、硕士生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议
下一篇:向上管理:研究生如何“管理”导师
收藏 IP: 117.140.169.*| 热度|

13 黄良锋 李东风 黄永义 汪运山 何应林 罗娜 姚伟 尹德强 罗春元 李毅伟 袁敬强 李侠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