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同行评审流程正在变得更加轻率和傲慢?

已有 1568 次阅读 2022-7-7 14:12 |个人分类:百家争鸣|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同行评审流程正在变得更加轻率和傲慢?

——对如何积极改善文章审查制度的反思

编者按:本文作者Harvey J. Graff是俄亥俄州立大学英语和历史系的名誉教授、俄亥俄州杰出学者。他的最新著作Searching for Literacy: 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Literacy Studies即将在今年夏天出版。

最近,在向一家学术期刊提交文章的三个月后,Harvey J. Graff收到了一份异常简短的退稿信。在提到一篇评论时,它简单地写道:“鉴于批评专家意见(甚至没有指出是什么意见)......我们不能发表你的文章。”

当Harvey回信询问审稿意见的数量及内容时,他收到了两份评论。这些评论也出乎意料地简短,令人困惑且自相矛盾。在他们过于笼统的批判中,没有举任何实例,也没有提出任何改进建议。其中一位提到了一些出处不明的文献和根本不存在的 “专家”。

在超过50年的专业期刊和非专业刊物的发表经历中,Harvey从不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遂照例要求与编辑进行讨论,编辑则先是对其横加指责,随后进行贬低:“我认为这篇文章作为一本书或一系列专家意见稿的一部分会很合适。但是,如果不建立一个非常明确的分析方法,就很难构成写出包含多个研究问题的超长期刊论文。”但对方完全没有暗示那具体指代些什么。

最不专业的是,该编辑诉诸于对受害者的职责:“也许[你]长期的发表经历正是问题所在。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发表,就会变得无法接受批评,并转而责怪审稿人。被拒稿没关系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很难想象这话是对一个写了数百篇文章和几十本书的作者说的。放在以往,每当Harvey对编辑的决定有所质疑,只要出示证据举个例子,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获得对方认真的回复和交流,有时还能得到进一步审查的机会。

但这一次没有。现在他被编辑的指责为让原本的正常交流流程变得“气氛紧张尖刻”。

编辑们过去在回应关于评论的投诉时表现出的知识性、专业性、合作性的尊重形式,现在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与此相关的是,编辑们似乎变得比以前更没有经验,更不投入,也更不具备专业知识。例如,他们只是偶尔会在正式交稿前对有关主题或格式的具体问题作出回应。更多时候则会断然拒绝。

期刊投稿说明的清晰度和一致性也在下降。最近,Harvey向一个由专业组织出版的期刊提交了一篇文章,以响应一个特刊的论文征稿。该刊的主编和两位客座编辑之一都说 “想要这篇稿件”。随后不久,他收到一份投稿作者说明,并伴有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Harvey均按要求进行了修改。

四个月过去了,已逾原先约定的收到最终决定意见的日期近两周,Harvey却在此时收到了第二位,也就是之前未发声的那位客座编辑的消息。由于投稿数量过多,他们现在大幅削减了字数限制,并改变了对参考文献的规定。这还伴随着毫无意义的 “修改建议”。尽管该杂志主编投稿室的一位编辑慷慨地介入并进行协助,但作者对客座编辑的角色和行为仍怀有挥之不去的困惑和疑虑。

一位编辑在对Harvey所表达出的不满进行回复时称:“该审稿人更喜欢简单地进行回复,因为如果非要写得很长的话,其观点就会显得更加消极。”但是,如果他们愿意花额外的精力并用实际的例子来支持其批评性意见,情况则会相反。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不断恶化的问题也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为期刊审稿这件事,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因此也无法简单地被纳入年度审查、任期和晋升的衡量标准内。除此之外,研究生和新教授们很少被指导该如何进行审稿。这会导致审稿人不了解同行评审的目的,尤其不知道如何给出建设性的反馈。

对于期刊来说,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从来就不存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评审工作总是一波三折。但是,如果同行评审程序真的变得更加轻率,更加只为自己服务和宣传,而不是以真正掌握和传播相关专业知识为前提,这显然是成问题的。公平的聘用、晋升和资源分配制度取决于每个人都要为维护尽可能高的标准尽一份力。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peer-reviewing-becoming-more-cavalier-self-serving-and-ignorant

翻译:Yulia

校对:HB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346256.html

上一篇:CVIA 述评 | aVL导联ST段压低:伪差还是病理改变?
下一篇:Zoonoses |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的高致病性2型猪链球菌病原体可视化研究
收藏 IP: 114.21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