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认知实验室STC-LA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guo

博文

文献阅读:社会信息对秒下和秒上范围内不同机制的时距感知的影响:来自面部特征的证据

已有 1051 次阅读 2023-1-5 21:00 |个人分类:文献汇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献阅读:社会信息对秒下和秒上范围内不同机制的时距感知的影响:来自面部特征的证据

Effects of social information on duration perception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sub- and supra-second range: Evidence from face features

(徐源蔚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时空认知实验室)

 

人脸可以传达丰富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可能在时间感知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行为实验,直接比较充斥着社会信息的图片与非社会信息的图片对秒下和秒上时距知觉的影响。选用卡通脸、正面的肖像图代表社会信息刺激,选用几何图形、背面的肖像图代表非社会信息刺激,在实验之前对图片材料的唤醒度进行了测评。

实验1使用时间辨别任务,在每次试验中,社会信息刺激(卡通脸图片)和非社会信息刺激(几何图形图片)依次出现在屏幕中心,被试的观看距离为80 cm。在秒下时距条件中,随机选择其中一种刺激图片作为标准时间刺激呈现600 ms,接着另一种刺激图片作为比较时间刺激,显示400 ms500 ms600 ms700 ms800 ms。在秒上时距条件中,标准时间刺激呈现1200ms,比较时间刺激呈现800 ms1000 ms1200 ms1400 ms1600 ms。在两个刺激的显示后会有一个600 ms1200 ms之间的空屏,之后屏幕会出现一个问号图形,被试被要求在问号结束后尽快通过按键判断标准时间刺激与比较时间刺激哪一个呈现的时间更长。实验2与实验1流程相同,但选用乱序的卡通脸作为非社会信息刺激,以此排除图片复杂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3流程与前面实验相同,选用正面的肖像图代表社会信息刺激,选用背面的肖像图代表非社会信息刺激,通过更为复杂的真人肖像图作为实验材料进一步探究社会信息的丰富度是否调节了时间知觉。考虑到由于卡通脸与肖像图像相比缺乏生物学信息,实验1和实验2中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卡通脸缺乏生物学属性引起的。为了直接比较卡通脸和真人肖像脸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4中的标准时间刺激从将两种面部刺激物(卡通脸图片vs正面肖像图片)中随机选取,实验流程与前面的实验相同。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验1中,在秒上时距卡通脸的PSE相比几何图形更大,代表卡通脸条件出现时距低估;秒下条件这两种刺激的PSE无显著差异。实验2中,卡通脸的PSE相比乱序的卡通脸更大,代表卡通脸条件出现时距低估;秒下条件两种刺激的PSE无差异。实验3中,秒上条件正面肖像的PSE相比背面肖像更大,代表正面肖像条件出现时距低估;在秒下条件下,正面肖像的PSE相比背面肖像显著更小,代表正面肖像条件出现时距高估。实验4中,在秒下条件下正面肖像的PSE相比卡通脸显著更小,代表正面肖像条件出现时距高估;秒上条件两种刺激的PSE无显著差异。对此的解释是在秒下范围内,面孔传递的生物信息可能导致更高的唤醒,这可能导致内部时钟速度的加速以及对时间的高估。在秒上范围内,注意力可能被社会信息转移,导致持续时间低估。综上所述,在秒下和秒上范围内,由面部特征所传递的社会信息的持续时间感知涉及到不同的机制。 

 

 

参考文献:

Ren, W., Guo, X., Liu, C., Yuan, T., & Zhang, Z. (2021). Effects of social information on duration perception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sub- and supra-second range: Evidence from face features. PsyCh Journal, 10(3), 352–363. https://doi.org/10.1002/pchj.43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0702-1370669.html

上一篇:文献阅读:时间间隔辨别知觉学习中秒下时间的超模态和概念表征
下一篇:文献阅读:真实和虚拟环境中观测视角对距离感知的影响
收藏 IP: 183.227.2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