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宇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ljljlj1112 做些有趣的事情

博文

源动力--有趣是亲历者的感受

已有 1519 次阅读 2021-4-9 01:39 |个人分类:快乐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发呆指将大脑放空,无明显行为指向的一种状态。

初中还要学几何的年纪,在实用性面前直尺是强于量角器的,当时的某节课上手边有一把直尺,当我没有钟情于语文老师正在讲的小石潭记,我会做什么呢?是的,总之先画一条直线,

 

“好的,在直尺的帮助下这直线不错!很直!它很棒,但是实在有些单调。”

 

此时想起小学时老师教过的方法,拿起另一块三角尺,没错,直线被复制了,我得到一组平行线。


image.png

但是只是这样画平行线好像也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在外面随意点了一个点,顺理成章地我觉得应该把直线两端和点连起来,得到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继续随意的在某条边上找一个点,与另一个点连起来,很简单,随意找两个感觉舒服的点连线,重复这一步骤。反正我只是在发呆罢了,只是在做些不需要动脑的事情。



1.jpg



当然,当我有了一根电子笔即画直线变得轻松一些之后,在最直白的只追求对称美的规则之下,我可以做得不太一样。


2.jpg3.jpg













从随便取的点开始连线,点的数量在增加,我选取的点可能在任何地方,唯一具有的属性是我觉得连起来会舒服,就这样我沉沦进去了,虽然我只是在重复着选取点和连线两件事情。但是做这件事情是有趣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我每一次连接两个点所得到的图形都是独一无二的,毕竟每个点都是我任意舒服的选取的,而且要连接谁和谁也都是我舒服的确定的,即如果从第一步开始,我每次得到的图形都是不一样的。

 

我还是在发呆,照着我舒服的方式选点和连线,但是能得到一个独一无二的图样,虽然它也许没有多少美感,但是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足够得到有趣这个属性。我只是照着我舒服的方式重复无聊的事情却得到了有趣的事情,这让人欣喜,也让人好奇,为什么呢?我想答案是因为我是亲历者。

 

是我看着这个图形从简单的线条逐渐生成的,而且是我主动实施这个行为,我需要在脑海中映入上一时刻的图形然后再令我舒服地选取两个点进行连线;当我注视两个点,大脑就会想象把它们两个连在一起,当我真的这么做了,大脑和眼睛观察得到一致,就会给予激励,连续不断的激励导致了我能主动地继续重复连点这个动作,而当连点足够多,复杂到大脑完全无法将初始图形和所得图形相连时,会激活另外一种判断,给予另一种激励,这时我会停下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沾沾自喜,这是我猜想的作为亲历者感到有趣的某种机制。

 

当然在此我并不是想说明或者验证这种所谓的机制的正确性,或许用一个富有我的特色的年轻人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超级玛丽是一款风靡数十年的经典游戏,玩家持有controller扮演并控制水管工,在一个二维的世界里冒险,存在激励方式,

得分是一个数字,你可以通过【踩死怪物】【吃到金币】【吃到道具】等来提高你的分数,分数增加是一种激励

声音是对耳朵的激励,【顶破砖块】【踩死怪物】【吃到金币】【吃到道具】都会有不同的提示音,不同的声音悦耳程度不同,你更倾向于听到更悦耳的声音,所以也是一种激励

设想一下,我有一个按键,按一下可以让分数加100,并同时放出吃金币的音乐,我一直按下这个键会得到快乐或者感到有趣吗?不,这样子我不过是在按一个只会加法的计算器罢了;

我是在通过主动controller,控制角色在合适的时机挑起踩死怪物,在恰好的位置顶破道具格,在限定的时间内吃到足够多的金币这些过程才感到快乐和有趣的。

可以发现激励不是你快乐的原因,有趣是因为你站在亲历者的角度主动地做了这些原本的无聊行为。

 

初高中时经常做数学题,开头常是一句小明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实验,大家当时肯定都会吐槽一句说有趣的数学实验根本不有趣,毕竟我当时也常常这么上课吐槽这个。但是时至今日,我想想有趣的数学实验不有趣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能够站在亲历者的角度来看待它,当时的想法都是直接的解构,这道题考了哪些原理,我该用哪几个知识点来求解最后答案,毕竟这时为了考试提高效率的最好途径。但是若从亲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实验应该先提出猜想,设计原理,更认真一些得收集数据做分析,才会发现不是每一个原理像出题人写的那么显而易见,总会出现些反常的与预期不合的情况,这也是吸引人们觉得有趣的所在。

 

做那些书本上的问题还能够尝试着解构,或者说简单的问题成熟的问题解构是方便的,容易实现的。当时当面临的问题足够复杂的时候,我该如何克服那些艰深的方程和复杂的概念?我想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都是一样的,工具也就是那样,一直以来没有捷径可寻,思考和探索并行才是新想法诞生的唯一途径,只不过这个途中你需要能量维持你的思考,这个时候我相信我得去找回有趣二字,就得把自己的身份固定为亲历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5580-1281022.html


下一篇:有关自然辩证法课的一些思考记录
收藏 IP: 219.239.2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