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ing9703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ming970314

博文

乡愁

已有 2461 次阅读 2022-2-26 08:1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寒假返乡,我越来越强烈的一个感觉是,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在现实当中一点点消失了。

        从上一代开始,准确来说,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农民抛下了土地,前往珠三角务工。他们之中,真正扎根在大城市的是少数,大部分都回老家盖了房子。现在村里泥砖房全部拆了。我家的新房还没装修,还在老屋开火。大约四五年前,老屋周围的瓦房就空荡荡的了。这些房子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盖的,密密麻麻,也没留什么路,毕竟那时候还没出现汽车,有辆单车就不错了。我小时候家里电视机坏了,到处串门看电视,这村里没有哪一家哪一户是我没去过的。如今,他们都搬到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去住了。村里的公路已全部硬底化,一栋栋的新楼拔地而起,还搞了文化广场。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高兴,然而背里却不容乐观。

        农村凋敝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年轻一代都往外跑了,出现了丢荒的土地。我的同龄人,小的时候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看管。有两个女生,姑且叫阿敏跟阿燕吧。阿敏是我邻居,她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家是最早买网络电视的,我小时候就常跑他们家看电视。小姑娘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好,但是她奶奶总是让她在家里帮忙带弟弟妹妹,上初中以前基本没出过村子。后来她考上了镇中学的重点班,暑假打工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两人早恋。她的心思逐渐不在学习上,初二的时候就辍学了。我过年回来,姐姐说她前几年嫁人,生了个孩子,但是丈夫不工作,还经常家暴,她受不了就改嫁了,现在孩子放娘家养着。阿燕是我村小学时候的同学。据说她是从路边捡回来的。她还有个哥哥,是继母带过来的。阿燕学习好,长得也标致,小学二年级考上了镇中心小学,但是她继母说家里没钱,不让她去。她后来书没读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我上大学以后,听说她嫁甘肃去了。村里其他女孩子,情况都差不多,25岁之前基本都嫁人,大多没念高中,嫁外省的就很少回来探望了。我觉得,她们文化不高,好歹有个归宿,最让人担忧的是村里的适婚男青年。80后当中还没有成家的有几个,90后那是一大批了。小的时候,留守儿童没人管,逃课,打机,偷东西……野蛮生长的情况下,读书的枯燥乏味没几个能受得了,也就早早进入社会大学。他们现在,有的子承父业,有的在外开货车,送外卖,卖猪肉等等。这里面有一部分,是要孤独终老了。

        伴随着乡土社会的瓦解,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被破坏掉了。现在的农村,人情已十分冷淡,邻里之间渐渐“老死不相往来”。我母亲说,以前村里哪户人家办喜酒,大家都乐意去帮忙,洗碗,炒菜等等。现在,无利不起早,不给钱的话没人愿意去了。红事如此,白事就更无人近,除非是兄弟世家。有一次,我发小叫我去烧烤,借此机会村里年轻人聚一聚,结果半天叫不来几个人。他们忙些什么呢?每天晚上聚众打牌到凌晨,更有甚者,到县里的红灯区寻花问柳去了。

        改革开放大大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今日之中国城市化率超过60%,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已成为历史。中央兴,地方衰,所有人都往中心靠拢,省会要去首都,十八线的往省城跑,乡镇的最起码得去县城,那最后只留下大国空村了。我们的好大学都在城市,好的教育,医疗,娱乐,文化资源也是层层向上聚拢。快速的城市化,繁华与热闹都是别人的,留给乡村的只是落寞。农二代子弟,一部分通过高考杀出重围,在大城市焦虑,彷徨,在高企的房价面前望洋兴叹;一部分到县里体制内工作,看似体面,没有家里支持也不容易。这些人说白了,都逃离农村了。最终不得不留在农村的那批人,也许重复父辈的道路,农民工二代,子女三代,而有的根本娶不上媳妇。

        我在那一间间砖瓦房前游荡,思绪纷飞,脑海里回忆起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嬉笑打闹,田园牧歌,都已成明日黄花。如果,忘记意味着背叛,那么,出发之前,就让我为你唱一首挽歌吧。流浪,漂泊的游子,还记得你的家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0598-1327065.html

上一篇:学术梦碎
下一篇:什么样的导师是好导师
收藏 IP: 117.136.7.*| 热度|

1 李宏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