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wang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gerwang2012

博文

关于应用锌离子和锰离子用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一点思考

已有 4389 次阅读 2020-4-22 21: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目前在全世界肆虐,已造成全球10万余人丧生,并在全世界造成巨大的恐慌。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一些很有希望的药物,如瑞德西韦等目前还在临床试验中,疗效还需进一步确证)。疫苗的研制和生产也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普遍认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抵抗主要还是依赖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I型干扰素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I型干扰素一方面可以直接诱导抗病毒因子产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I型干扰素可以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增强其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α-干扰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已写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有研究发现锌离子和锰离子在细胞水平以及动物水平具有诱导I型干扰素产生的作用,并能够抑制病毒复制(至少在细胞水平)1,2。以上研究发现锌离子和锰离子主要通过影响cGas的活性从而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抑制DNA病毒的复制,但对于RNA病毒引起的感染没有保护作用2。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RNA病毒,补充锌离子和锰离子是否有效呢?从理论上讲,单独锌离子或者锰离子作用于细胞就能够诱导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没有病毒感染情况下)1,2,因此,补充锌离子和锰离子应该也具有保护性。当然这一点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进行确认。另外,已有研究发现锌离子能够直接抑制冠状病毒(SARS-CoV) 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3。因此,锌离子也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抑制病毒的作用。目前,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补充硫酸锌在国外已开始了一些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https://new.qq.com/omn/20200402/20200402A03PRS00.html)。当然,该项目入组病人较少,且不是双盲设计,说服力有限。且该医生使用了多种药物组合,锌离子发挥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确认,并需要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鉴于补充锌离子和锰离子属于保健品的范畴,而且人体补充这两种元素至少不会有不良反应(只要不过量补充),因此,可否在易感人群或新冠感染患者中补充锌离子和锰离子作为预防或辅助治疗手段呢(锌离子有咀嚼片销售,多维片中含有锌离子和锰离子)?锌咀嚼片和多维片均属于保健品,只要不过量服用就不会导致严重副作用(当然不能过量服用,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补充锌离子预防或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网上已有一些讨论(https://zhuanlan.zhihu.com/p/126560934)(https://kuaibao.qq.com/s/20200305A04OA000),但目前似乎还没有开展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该博文只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同行对新冠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绝不是提倡过量服用这些离子(哪怕是保健品也不能过量服用)。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思考,因本人不是抗病毒研究方面的专家,考虑可能有所不周,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王晨辉于20204

华中科技大学生科院

武汉

 

参考文献:

1.  Du, M. & Chen, Z.J. DNA-induced liquid phase condensation of cGAS activates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Science 361, 704-709 (2018).

2.  Wang, C., et al. Manganese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GAS-STING Pathway for Double-Stranded DNA and Is Required for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DNA Viruses. Immunity 48, 675-687 e677 (2018).

3.  te Velthuis, A.J., et al. Zn(2+) inhibits coronavirus and arterivirus RNA polymerase activity in vitro and zinc ionophores block the replication of these viruses in cell culture. PLoS Pathog 6, e1001176 (20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1671-1229662.html


下一篇:王晨辉课题组博士后招聘(长期有效)
收藏 IP: 111.175.57.*| 热度|

1 杨卫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