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少做=多收获:无为练习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成绩|AJSEP

已有 2267 次阅读 2021-12-30 18:38 |个人分类:期刊文章推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如果将这种思想运用到体育训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的官方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中,作者探索了中国古代无为智慧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正念练习和整体表现的方法。


当运动员体验到心流状态(flow)或进入“区域(zone)”时,他们有时会将这种感觉描述为一种毫不费力的感觉。尽管他们的努力可能感觉毫不费力,但他们的身体在表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能是非凡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学家建议运动员练习正念,作为备战比赛心理准备的一部分。正念的目的是培养对当前时刻的非评判性意识,它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还能促进难以捉摸的心流状态。


a.jpg

Image: Researchers claim that non-striving practices such as wu-wei, grounded in Chinese practices such as tai chi (pictured),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petitive sports. Credit: Monica Leonardi


Asian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中,一组研究人员声称,中国古代的无为智慧(可以理解为不做或不努力)是运动员正念训练的自然延伸


该文章的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家教育学院副教授Ying Hwa Kee解释道,关于文献中“无为”和flow之间的相似性一直存在讨论。随着正念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我们希望说服该领域的同事考虑无为作为替代方案。


除了强调无为和正念之间的联系,该综述还将无为放在非奋斗、心流、非二元性、禅、木心、动机、目标和内隐学习的背景下考虑。它还描述了在日本剑术和射箭中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作者补充道:“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只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据报道,在疫情大流行期间无法训练的精英运动参与者称,虽然赢得冠军和名列前茅是件好事,但他们现在意识到,这只是“阳光下的一瞬间”。这表明,疫情可能正在改变运动员对奋斗、竞争和脆弱性的看法。对无为和非奋斗的进一步理解,可以很好地为体育中“成功”的认知方式增加新的维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这一主题进行更多的讨论,我们希望这次研究将有助于推动这一主题。”


文章信息

The wu-wei alternative: Effortless action and non-striving in the context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in sport

Ying Hwa Kee,Chunxiao Li,Chun-Qing Zhang,John Chee Keng Wang

X26672391.jpg



期刊简介


Asian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AJSEP)是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的官方学术期刊。期刊主编由天津体育学院校长吉承恕教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John Wang Chee Keng 教授共同担任,编委会由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领域30余位知名学者组成。


本刊重点报道国内外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追踪国内外学术前沿、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心理理论与运动实践结合。期刊将成为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基础研究者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扩大学术影响的平台。



推荐阅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96796-1318854.html

上一篇:Reproduction and Breeding 2021年第3、4期文章正式在线出版
下一篇:SMAT Talks第四场| 樊春海院士:核酸信息材料
收藏 IP: 111.201.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