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4.116.5.*   [36]檀成龙   2015-4-30 23:30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和《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能够相互印证。《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和《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也能相互印证。欢迎理性质疑,请审查,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classid=168537&view=me&from=space
IP: 124.117.210.*   [35]姚俊强   2015-2-13 14:07
陈老师:给您拜个早年,祝您新春愉快,工作顺利!小姚,2.13
我的回复(2015-2-13 14:08):谢谢。也祝你羊年喜气洋洋!
IP: 113.4.69.*   [34]秦小民   2015-2-10 21:39
陈老师  我已经学会怎么用IHA计算软件了,我也听了您的话,耐着心思读完了所有的英文说明,我现在有个小问题,RVA能不能用在降雨或者是气温数据的分析上呢??
IP: 210.77.69.*   [33]李晶   2015-2-9 09:10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陈老师这有这么多好东西,好多好文章,好文献,都是听都没听过的。陈老师真是花了心思呀!
我的回复(2015-2-9 13:37):谢谢李博留意。看来是我纪念小文先生的系列博文,特别是史实部分,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IP: 210.77.67.*   [32]朱平   2015-2-8 20:57
陈老师,你是一个加我为好友的人,看了你的博文感概良多,想不到陈老师有一段苏农的经历,我也是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以前那个专业叫土壤化学或土壤肥料专业,后考入兰州中科院读博士,真是有缘!
我的回复(2015-2-8 21:09):谢谢朱博留言。苏农、南农曾一家,相逢一笑乐融融。
我现在工作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有几位做土壤研究的老师(吴洪生等)毕业于南农资环学院。
IP: 222.219.184.*   [31]biofans   2015-1-29 00:43
赵美娣老师现在应该是浙江大学图书馆研究员了。
IP: 222.219.184.*   [30]biofans   2015-1-29 00:43
赵美娣,女,1961年3月生,上海人,籍贯浙江绍兴。浙江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此后一直从事图书情报专教育工作和情报咨询工作,现就职于浙江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赵老师应该比您年龄大。
我的回复(2015-1-29 10:18):谢谢你的信息。看来赵老师确实比我大那么一点,我生于1963年。
IP: 124.117.78.*   [29]张学文   2015-1-1 09:1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新年好!
新疆,张学文,2015.1.1
我的回复(2015-1-5 19:49):谢谢张老师!并祝“寿比南山,思如涌泉”!
南京,陈昌春,2015.1.5晚
IP: 111.207.1.*   [28]秦小民   2014-12-23 09:19
陈老师,您好,很偶然在网站上找到您写的关于RVA/IHA的帖子,小硕士,刚开始研究RVA,那个软件实在是不会用,也没有师兄师姐帮助,冒昧问一下您,您有没有相关的资料或者能简单告诉我,怎么算出变异范围法的表格呢?
IP: 120.195.38.*   [27]胡森   2014-12-8 15:23
陈老师很多产啊
我的回复(2014-12-8 21:09):年龄大了,感慨多一点而已。
IP: 49.113.117.*   [26]张学文   2014-12-3 11:36
昨天胡增运博士来我这里,转来了你赠送的扇子和镇纸,都十分精美,还有题词。我理解您的这份情谊,并且说以一声谢谢。
张学文,2014岁末
我的回复(2014-12-3 13:37):张老师客气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纸笔往来亦传情。
南京这几天追赶北方寒流的脚步,也已经很冷了,但不管天气如何抑扬顿挫,心总是一如既往地温暖。
IP: 159.226.132.*   [25]胡增运   2014-12-3 11:18
陈老师您好,我昨天去拜访了张老先生。送去您的祝福。老先生精神矍铄,还能不断思考科学问题。这种精神很让我们佩服。有机会欢迎陈老师来新疆做客。
我的回复(2014-12-3 13:44):好的。
我也收到了张先生的留言,也给他作了回复。
辛苦你了,顶着寒冷专程跑了一趟。
祝    不管风云变幻,心永远迎着前方!
IP: 159.226.132.*   [24]胡增运   2014-11-18 13:04
刚好,我打算22-23号去贵校参加一个博士后论坛。到时候拜访下陈老师。
我的回复(2014-11-18 13:16):好的。欢迎!
IP: 219.131.222.*   [23]檀成龙   2014-9-28 09:29
陈教授:您好!
下面11楼、13楼、16楼是我几年前的留言。今年6月,我在科学网开通了博客,请关注。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但论点“另类”,中国的科学家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敢支持、不敢质疑、不敢评论,“傲慢”、“冷漠”。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同理,科学家不关注当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如回家卖红薯,您有没有胆量评价我的论点(我的论文不涉及高深理论,理工科本科生都能读懂)?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整个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再造中华,增强我国的发展后劲和战略纵深。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关注我的第一篇博客,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审查我的第一篇博客以后,如果认为我的论点不是信口开河,值得阅读、愿意阅读的话,请按我的《博客导读》循序渐进审查。《博客导读》的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29592
我的回复(2014-9-28 19:58):我对于调水缺乏了解,也缺乏兴趣。
我个人对于环境持保守主义立场,不关注改造自然。博友霍有光先生曾送我海水西调的专著,但我也不予置评。
见谅。
IP: 106.120.73.*   [22]李庆祥   2014-9-24 15:41
周五去了趟南信大,时间紧急,没有和你联系。
我的回复(2014-9-25 18:11):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辛苦了   。欢迎将来有闲暇时面聊。
IP: 218.94.142.*   [21]邓晓军   2014-9-23 15:23
陈老师这里的资源好多呀
IP: 159.226.110.*   [20]程伟   2014-7-11 20:30
陈老师好!我浏览了好多网站,就淘宝上理论基础有货,请问您是在哪看到的书?能在哪买到?
我的回复(2014-7-14 14:10):SWAT理论基础我是前两年刚出时买的,这种专业书一般印量较少。何处有货我不清楚,你有兴趣可以问问出版社。
IP: 222.82.122.*   [19]张学文   2014-5-6 15:48
陈老师好!
我的一册《一名预报员的科技探索-气象、水、复杂性》最近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打算送您一册,并且打算通过您转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有关图书馆一些。希望您提供投递地址和对册数的意见。张学文5.6
我的回复(2014-5-6 18:33):我觉得总共寄三册较宜,我个人留存一册,赠送学校两册。
投递地址另发送短消息。
先谢了!
IP: 123.15.57.*   [18]左其亭   2014-1-19 11:15
向陈老师问好!
以后多交流。
IP: 222.66.117.*   [17]陈忠升   2014-1-5 12:39
祝陈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希望陈老师继续为我们推荐好的研究咨询哦,还有好的软件,哈哈。。
我的回复(2014-1-5 16:16):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3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