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2024春季学期第五次组会纪实

已有 424 次阅读 2024-4-30 15: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至善超群”2024春季学期第次组会纪实

 

时间:2024.04.26下午

 

地点:银杏楼201

 

记录员:李佳仪

 

参会人员:张善超、徐成源、李冰、李佳仪、徐琪淇

 

 

一、理论汇报:知识生态学理论

 

李佳仪围绕知识生态学的理论起源、理论概念、研究焦点与理论应用四部分进行了5分钟的简要汇报。

 

(一)理论起源

李佳仪提出,生态系统的理论最早源自于1935年,由美国生物学家坦斯利(A.G.Tanslay)提出。他认为生态系统是研究有机体间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影响的功能系统。

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美国社区智能实验室的创始人乔治·珀尔(George Pór)将研究较为成熟的生态学理念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提出了知识生态的概念框架,并研究相关的知识生态理论与应用知识生态理论的研究给知识管理研究带来了一个全新视角与框架模型。

 

(二)理论概念

知识生态学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乔治·珀尔(George Pór)将知识生态学定位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能够同时创造、整合、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关系、工具和方法。优格斯·马尔霍特拉(Yogesh Malhotra)认为组织系统的知识生态学是对具有自我调整功能的系统的行动、执行、适应的解释,它由知识节点、知识转移和知识流构成。保罗·什里瓦斯塔瓦(Paul Shrivastava)认为组织知识过程涉及知识创造、分配、交换、使用,包括组织智力资产的管理,对这些过程最好的比喻是生态学和生态系统。

李佳仪认为,较为通俗易懂、系统完整且适切当今研究方向的知识生态学概念解释由周文臣和严春友两位学者给出。即知识生态学是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它是研究知识体系的生长发育、动力机制、形态结构、演化机理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拟议中的新学科。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交流、协调产生价值,提出知识创造和知识保存的交流手段。

 

(三)研究焦点

知识生态学主要研究和实践领域是致力于设计和维护有自组织能力的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知识、知识人、知识环境研究内容指向知识生态系统交流与平衡研究目的为揭示知识生态活动,解决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组织内的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当前,知识生态系统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哲学语境下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型,该类型以学者陈清硕非平衡稳态理论模型为代表。陈清硕认为知识不仅有认识价值,而且有实用价值;既有精神价值,也有功利价值。该理论承认知识客体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非平衡非适应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知识运用的效果正功能大于负功能。第二种类型是乔治·珀尔的知识生态模型及其衍生模型,该类型以乔治·珀尔提出的三元网络模型为代表。该模型是许多学者借鉴的理论基础。乔治·珀尔认为,从三维网络看,知识生态系统是由人、知识和技术三网构成,知识生态系统的过程:人际网络在技术网络的支持下,通过交流创造知识网络,由此生产价值的过程。第三种类型是基于种群生态学意义的模型,该类型以陈灯能博士所建构的模型为代表。陈灯能博士通过对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率先用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学理论进行推演,将知识生态建构在生物学DICEDistributionInte ractionCompetitionEvolution)模式之上,共分成知识分布、知识互动、知识竞争、知识演化四个主要的研究构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第四种类型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组分划分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型,该类型以学者蔺楠所建构的模型为代表。蔺楠等将知识工作者视为有机体,将各有机体彼此间相互作用,并与知识系统的组织环境相互影响的功能系统定义为知识生态系统。在这个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工作者是系统中生物个体,每一个知识个体都具备知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基于任务的知识团队则代表不同的种群。

最后,李佳仪根据四种模型的共有要素对知识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具体而言,知识生态系统具备如下特征:凸显知识流动、重视知识环境、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生态系统演化、追求建立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并具有明确的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四)理论应用

李佳仪结合《巴西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因、路径与挑战——基于知识生态学的分析》一文介绍了知识生态学的应用方向。李佳仪认为,该篇文献综合了乔治·珀尔的三元网络模型与种群生态学模型,并结合了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功能等思想构建出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型。同时,该文围绕所建构的知识生态模型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巴西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条路径。最后,李佳仪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总结,认为该理论适合于分析相关教育平台知识生态链、国内国外教育政策改革等,亦可自主建立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型。

 

随后,师门内部围绕上述汇报内容与知识生态学理论向李佳仪提出了相关困惑并阐发了自我启示。首先,徐成源的疑惑之处在于目前知识生态学的研究趋向更为注重宏观分析还是微观探究。李佳仪认为当前众多学者的关注焦点在于建立知识生态系统模型,并针对模型的性质、功能、动力机制等做出了详细适切的分析。但近些年的研究方向正迈向具体教育平台、实际教育政策等的研究路径。其次,李冰针对四种知识生态系统模型提出疑问:当前最为具备系统性与权威性的模型为哪种类型?李佳仪表示,鉴于理论的适配性与时代发展潮流,当前学者的研究基础基本建立于知识生态学创始人乔治·珀尔的三元网络模型与陈灯能博士提出的种群生态学意义模型。在这两种之中,又以乔治·珀尔的三元网络模型应用的广泛性为最。随后,徐成源认为,该理论模型的应用可以突破常规模式,反向研究某知识生态系统“崩溃”的缘由所在。接着,徐琪淇和李佳仪围绕种群生态学意义模型的“合作式竞争”与“突变式竞争”展开了探讨。李佳仪援引企业部门内竞争与同质性企业间竞争的案例做出了解释。其后,张善超老师要求李佳仪辅以具体案例对四种知识生态系统模型作出具体深入的阐释。李佳仪结合科学教育与课堂案例一一进行了介绍。

最后,张善超老师针对该部分讨论内容做出总结张老师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模型的应用方式是灵活多变的。特别是当深入至学术写作中时,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理论模型应用方法有所相异。其中,学位论文的理论模型应当能够揭示相关规律,具备解释性特征。

 

二、理论汇报:主要哲学流派的知识论

   

徐成源主要围绕知识论的概念定义以及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四种哲学流派的知识论进行了汇报。

 

(一)知识论定义

徐成源认为,知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范围、评价和获取方法等问题。其研究关注于理解人类知识的本质及其产生和传播的规律。知识论的问题涉及到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哲学领域。知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一是知识的定义,即什么是知识?知识与信念、信息等概念的区别是什么;二是知识的来源,即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三是知识的本质,即知识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知识与真理、信仰、意识等概念的关系如何;四是知识的范围,即知识的领域有哪些、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被认为是知识;五是知识的评价,即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或理论是否是知识、知识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六是知识的限制,即知识存在哪些局限性、人类对于知识的认识是否有极限。

 

(二)四种哲学流派的知识论

1.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它通常与经验主义相对立。理性主义者相信,人类的思维能力超越感觉和经验,可以通过纯粹的推理、逻辑和思考来获得真理。理性主义者相信人类理性的能力可以揭示客观真理,而非仅仅依赖于感觉和经验。他们认为理性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拥有先天的、内在的概念和理念,这些概念不是通过感觉或经验获得的,而是内在于人类心灵的。他们还通常强调数学和逻辑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理解世界和探索真理的基础。他们认为数学和逻辑是纯粹的思维活动,与感觉和经验无关。且理性主义通常倾向于认为真理是唯一的和普遍的,即它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适用的。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勒内·笛卡尔与伊曼努尔·康德。

2.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来自经验。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基于感觉、经验和观察,而非内在的概念或推理。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感觉和经验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他们认为我们的思维和理解是通过感官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而形成的,而非先天的概念或理念。且经验主义者强调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关键性。他们认为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纯粹的推理或理论来获得。实证主义是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只有经过实证检验或验证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方法是获取真知的最可靠途径。最后,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知识和理解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相信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来构建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先验知识。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与弗朗西斯·培根。

3.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强调行动的价值取决于它们的实际效果或结果。在实用主义的框架下,一个行动的价值被衡量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实际的、有益的结果。实用主义者强调行动的结果是判断行动好坏的主要标准。他们认为一个行动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带来的实际影响,而不是行动本身的性质或动机。实用主义者将道德和价值观看作是实际问题的工具,而非独立的抽象原则。他们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根据特定情境和实际需要而灵活变化,以最大化利益或幸福。实用主义常常与经验主义相结合,认为知识的来源是经验和观察。因此,实用主义倾向于强调通过实证方法来评估行动的结果。并通常强调通过改善社会、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来实现道德目标。他们关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致力于创造积极的社会变革。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威廉·詹姆斯与约翰·杜威。

4.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挑战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普遍性、绝对真理和大故事的概念。它认为人类的经验是多元、断裂和相互矛盾的,不存在统一的、普适的解释框架,且后现代主义关注权力结构对知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试图揭示和反抗这些结构的不公正性。它强调在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权力的斗争和辩论。同时,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二元对立,如真/假、理性/感性、主体/客体等。它主张这些对立是人为构建的,不是固有的、不可逾越的。并且,后现代主义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认为没有一种文化模式能够完全统治其他文化,也没有一种价值观能够适用于所有人。因此,后现代主义怀疑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本质”或“真实性”,认为一切都是流动、多变的,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真相可言。最后,后现代主义对文化资本主义和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认为它们通过消费主义、媒体等手段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成了文化的碎片化和商品化。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米歇尔·福柯与雅克·德里达。

最后,徐成源结合钟义信的相关论述以及王策三与钟启泉关于新课改的三次争论,介绍了知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同时,他推荐大家深入阅读《教育的哲学基础》与《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两本书籍。

 

随后,师门内部围绕上述汇报内容与知识论徐成源提出了相关困惑并阐发了自我启示。首先,李佳仪提出疑问:在我国家新课改的背景下,上述四种流派的知识论在当前更为推崇的是哪一种?徐成源表示,当前新课改更为注重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其次,李冰与徐成源围绕该四种知识论理论流派的时间发展逻辑序列以及各种知识论流派的局限性展开了探讨。随后,徐琪淇针对培根理论中“族类的假象”提出疑问。徐成源认为,所谓“族类的假象”指代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一种偏见,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遇扭曲。最后,张善超老师提出殷切期望。他表示,相较于以往文献的讨论,通过该种系统化的理论流派介绍,更能帮助我们了解知识的全貌,同时深刻领悟知识间的联系与联动,助力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实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6636-1432146.html

上一篇:“至善超群”2024春季学期第四次组会纪实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