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疫情中的高校教育与高校教育眼中的疫情

已有 8202 次阅读 2020-2-26 09:42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线教育, 疫情教育

这次疫情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但从教育角度讲,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益,很多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先说下疫情中的教育:在疫情之中,教育怎么办,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好问题。应该说,中国教育界做出了很优秀的回答,事实证明这样的回答也十分有力,十分有效。

一是在线教育的切实落实。目前,在高校中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落实十分有效。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在线教育有很多想像与想法,但这次是实践。在这次大疫情中,在线教育得到了真正的实践检验与完善。单说高校在线教育吧。这些年,国家在在线教育特别是在线课程开发方面投入很大,但效果却是一般。主要原因是高校不愿意在线上课,甚至认为在线上课水分大。这次疫情,在线上课成为惟一选择,于是在一阵忙乱之后,在线教学逐步恢复了秩序。学校教务部门基本懂得了如何进行在线教育教学的管理;老师基本掌握了几项在线教育的技能;学生也渐渐理解了在线教育的方式与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二是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材教育有了一次实践检验。这次的疫情是天灾,但更是人祸。这次天灾教育我们,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需要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生,大家真正理解了生命共同体理念。同时,在疫情中,那些逆行而上的医者,也事实地教育我们,什么是时代最需要的人、最可爱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再次,疫情也告诉我们,作为人才应该有什么样的良知和职业操守。

三是“四个自信”教育的现实样本。平时,对年轻人、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他们总是不以为然,有点被动接受的意味。这次的疫情却是一个四个自信教育的现实的、可信的样本与剧本。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速度、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中国战疫无不阐释了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战疫的实践告诉我们,世界上能把这个战疫这样打下去的只有中国。即使对我们制度、道路充满疑问的西方人也不得不对中国的动员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树起大姆指。

四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次的疫情,给我们的思政课带来了一次生动的案例。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疫情,多少次疫情使我们家破人亡,但在这次如此之大的疫情中,政府处理最好、对国家损伤最小的、给人民造成损失最小,国家有实力,人民有希望,疫情没有使一个人看不起病。同时在这次疫情中,政府表现出的决断力、号召力、执行力;医生表现出的医者仁心大爱精神;其他各行各业、全国人民表现出的众志成城精神,都是最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均可以从中找到我们的理论自信和现实支撑。

接下来,再说一下教育眼中的疫情。这次的疫情很可怕,但从教育者出发,在此次疫情中,有比疫情更可怕的东西。

一是中国少数人吃野生动物的陋习仍十分严重。即便是在战疫情之中,我们也不时看到,倒卖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这说明,这方面的教育仍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力度和打击力度应该加强。

二是知识分子应该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在此此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专家的不作为,看到了一些专家的乱作为,也看到了一些专家成为人们眼中的“砖家”。对青年教育知识分子教育需要加强,更需要创造他们学术自由的环境,真正让他们能够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三是在线教育仍需要加强。在线教育是与实体课堂不同的教育。它可以带来教育的变革,但它也有自身的规律。在线教育的灵魂是类实体化操作的虚拟社区化;个性教育的私人定制化。它重在交互、重在个性、重在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四是高校应该在疫情中有更大作为。疫情之下高校应为当为之事是:管好自己的人和门,别添乱;积极参加专业援助,体现大学担当;加强疫情全方位研究,做专业的事情;做好自己的工作,防疫与事业并重;加强疫情的思政元素研究,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供实践支撑。

疫情是天灾,也是人祸,希望这样的天灾人祸不再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1220444.html

上一篇:停课不停学,考验高校在线教育成果
下一篇:“以评促建”是高校课程思政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收藏 IP: 112.53.96.*| 热度|

4 张程煜 孙宝玺 刘欣 彭真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