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国家科学评论》:因势而谋,征程初起

已有 3387 次阅读 2022-5-8 23:09 |个人分类:博主论著|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一、缘起:科学大国需要世界强刊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和科研投入的快速增强,我国的科研产出和影响也持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国SCI论文数和高被引论文数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五,然而,我国科技期刊则远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能代表科研综合实力的多学科综合性期刊方面,英国有《自然》(Nature),美国有《科学》(Science)和《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我国则几近空白,与我国作为科学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匹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初开始筹划创办定位为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二、筹建:谋划国际一流的办刊团队和出版服务

在主办单位(科学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NSR的编委会组建十分顺利,首届NSR正副主编会也于2013326日顺利召开。白春礼院长亲任首届编委会的主编,蒲慕明先生任常务副主编,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逯高清、郭雷等分别担任各学科副主编,首届编委会成员共计170名,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主国际编委约占40%2017NSR编委会换届,常务副主编职位改为执行主编,仍由蒲慕明担任,材料科学副主编由逯高清变更为赵东元,各学科增设评审组长职位和评审小组。调整后的编委会为NSR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提高了NSR的选题组稿和同行评审的效率。

 三、定位:全面反映中外自然科学重要研究进展

NSR创办之初就定位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国内外自然科学重要研究进展,尤其是对中国有代表性的研究突破、重要科技政策等进行深度报道,旨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最前沿科技活动的重要窗口。为确保NSR定位的实现,编委会和编辑部在办刊中尤其注重高水平和全方位、多角度。高水平即发挥科学家办刊的优势,在选题、组稿、评审过程中坚决贯彻高标准,确保稿件质量;全方位、多角度即以多种文体、多种视角全面报道和展示各学科的重要科研进展并促进跨学科、跨地区的交叉与融合。

、发展:向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稳步迈进

主编白春礼院长在创刊号面世之初的20143月份正副主编会议上表示,我们要以全院之力来办NSR,相信我们能够把NSR办好;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NSR在我国重要学术期刊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成为一个标志性刊物,为提升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做出应有的贡献。在20151月召开的正副主编会议上,主编白春礼院长再次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开拓进取,争取早日把《国家科学评论》办成我国科技期刊中的旗舰期刊。

在编委会和我社的共同努力下,NSR在出版规模、论文栏目、学术影响等方面正在向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方向快速发展:发表的种类文章由创刊之初2014年的98篇增加至2018年的152篇,出版周期也于2017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论文类栏目在研究综述观点研究亮点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论文争鸣,新闻类栏目在社论访谈论坛的基础上增加了会议新闻特色研究机构等。

2020年,NSR将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进一步扩大出版规模,并将顺应开放科学大趋势,转为开放获取期刊,为科学的无国界交流与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望未来,NSR将始终牢记定位,坚定以办好我国本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为己任的决心,不断致力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国内外科学界的相互了解,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争取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NSR坚舟已备,愿乘中国科学发展之长风,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字来源:任胜利.《国家科学评论》:因势而谋,征程初起科学人--科学出版社成立六十五周年专刊. 2019. 63-67.

全文阅读:NSR创办及发展-PDF.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1337644.html

上一篇:2019--2021年度新批准CN号的英文科技期刊名录
下一篇:提质增量,卓越发展:《国家科学评论》办刊实践与进展
收藏 IP: 221.217.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