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万春

博文

关于中文期刊形象、审稿和编委那点事儿 精选

已有 8967 次阅读 2022-5-5 17:5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中文期刊形象、审稿和编委那点事儿

 

有句成语叫过江之鲫,形容国内中文刊很形象。然而,在科学家们的心中,中国的中文期刊,除了行业内的牛刊譬如《地理学报》、《水利学报》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外,都属于普通期刊(当然,还有那些诸如某某农业科学之类、某某大学学报之类的纠结于核心非核心、权威非权威的,这里不作讨论)。2016年(前后?)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了一下国内学术期刊数量,居然有6000多种。于是乎,学术期刊自然是要审稿的,所谓的三审核心的核心自然就是审稿。在科学家的心里,能认真执行学术审稿的才是学术期刊,这个比例有多大呢?据有关部门统计,核心期刊有1000-2000种,似乎有1/6-1/3是执行认真严谨的审稿的。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科学家心里的区分——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核心期刊,权威的和非权威的核心期刊。

每一本像《湖泊科学》这样的学术期刊都想成为科学家群体心中的专业的、权威的核心期刊,而这形象或标签不是这个那个数据库核心、这个那个奖项证明、这个那个统计能左右的。只在科学家群体的心中!形象一定是动态的,圈子又不大不小,期刊想获得科学家们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就得树立自己的形象。没办法,除非期刊是那种资深学会的会刊,否则成长起来的一代代青椒老椒们就会逐渐把你遗忘(当然SCI收录的英文刊除外)。

树形象是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作为资深水编辑,能做的也很有限,就是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最喜欢的是那种几十人的小型学术会议),然后就是通过已经认识的专家介绍再交换名片(现在是加微信),然后回办公室再查专家的背景资料(主要是已发表的论文)加Email邀请加入审稿专家库(一定要越专业越具体越好),这个100%都不会被拒绝的,再赠送样刊混个熟。当然,还可以通过直接拜访方式,不过一般有时会碰到吃饭还是不吃饭的尴尬(其实吃饭也可以认识不少专家的,以下省略500字)。最近些年多了一种方式,就是给研究生开讲座,所有听过我报告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讲的有些另类,我比较不喜欢各种标准规范格式,所以肯定和学校里面什么科技写作不太一样。也不知道这种树形象效果怎么样?也许要等5-10年以后再知道。

《湖泊科学》是一本小期刊,所以很多专家都是“兼职”从事湖泊相关研究的,这也时刻让我明晰——专家不可能只认同或者只和你打交道,而且专家都很忙,所以树立形象乃至让专家记住或者认可你这本期刊,是需要不设目标而为之。这个认同过程可能很长,甚至没有结果,作为编辑,心态一定要放松,用当下的话说:要感恩,无论TA认同不认同你或这本期刊。要走近科学家们其实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多年的经验就是两点:让他认可你这个人,还有就是让他觉得你这本期刊对他有用。很多科学家是从来只写SCI论文的,也有不少科学家是从来不给中文期刊审稿的,他们有傲气,也很渴望更多的人认同他的研究并分享他的成就,而我们编辑又能为科学家做什么呢?不要谈俗不可耐的约稿什么的,能唤醒他们的家国情怀感偶尔为《湖泊科学》审稿就够了,这往往是我最常希望而且能达到的小目标。

叨叨到这里,必须要说我自己了,树立形象一定是和科学家是否认同你这个人密不可分的。我这个博士是工作以后当了编辑部主任后才读的,其实读博的初心就是感觉和科学家打交道力不从心,自己也没有什么底气。于是认真的花了5年半时间终于拿到了学位,期间收获还是挺大的:从出野外到实验室分析数据,从撰写论文到投稿,从写论文到答辩,酸甜苦辣咸,总算毕业了(当然,现在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博士起步比较普遍)。然后自己忽然就感同身受、茅塞顿开、脱胎换骨一样,大小会议和酒桌嘻哈也越来越放松起来。

所谓的树立形象一定和做好服务分不开的。在各种场合我只是介绍或者宣传《湖泊科学》这几点:第一,我们的审稿队伍和意见专业而认真,经常听到读者各种挺国际刊审稿意见及答复如何几十条几十页的,其实国内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前几天有个专家微信告诉我,说有时候写文章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投稿到《湖泊科学》等待审稿意见回来,就会有很多启发;的确如此,我(们)一向奉行审稿交流本身比发表更重要。第二,我们不收审稿费,但是我们保证每一篇论文都得到专业的审稿对待,绝对保密、绝对一视同仁,你们科学家都很忙,研究生也很多,我们算是义务帮研究生提升,免费充当研究生论文试验田;最近几年随着审稿系统的完善,我们还保证所有审稿意见都在1-2个月内返回。第三,版面费不是问题,反正我们也不挣钱,任何情况下不可能让科学家或者研究生自己掏钱出版面费;第四,我们网站有个“他山之石”,为研究生提供各种最新研究动态和信息服务。

树立形象离不开期刊定位,我的目标是做国内最学术的中文期刊,所以审稿体系建设一直是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国内各高校研究所和职称评审都存在一套繁琐的、动态的、难以琢磨的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包括最近的各学会发布的分级体系),且不说ABC还是一二三,反正《湖泊科学》在各种评估体系中能有个位置就不错了,很多专家或读者抱怨,我也无奈。2016年后(莫名其妙地)进入EI以后才有所好转。进EI以后稿源也多了,审稿也严了,似乎质量也提升了,我不知道科学家心里怎么看,毕竟我能听到的往往都是溢美之词,偶尔在酒桌上会听到真言——某教授就说过,其实你们什么都不是。是啊,说你是你才是啊。作为编辑,我对这些指标或者各种奖都看的非常淡,每年各种统计数据出来,我只看2项——总被引频次是否增加了,其中他引有没有浮动?最近几年进入Scopus数据库以后,才关注Citescore和total cites指标,至于影响因子, 说实话,我从来不看,因为我感觉中文期刊影响因子指标被污染得很厉害,而且国内其实科学家们也不看中文刊的各种统计指标或者奖项,至于“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什么这个那个影响力期刊,who cares?

审稿其实微妙或者差别很大很大。一方面和期刊定位和所谓档次有关,另外一方面和在专家心中的位置和认同度有关。现在期刊很多,审稿只要找到Email,随意邀请的也很多,我也经常听到专家们抱怨或秀言,“我从来不写中文稿,更不给中文期刊审稿”。大咖很多,别以为TA是编委就简单认为TA就认真配合你审稿了;中小咖发表过N+N篇SCI论文的也很多,凭什么觉得或者希望他们配合你一本小中文刊审稿而且还认真?口碑、认同一点都不能虚,你得让TA们真正的在课题组小会上、指导研究生开题中、小圈子无意交流间、开会作的PPT里自觉引用你刊的论文,而这些完全依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取决于期刊论文是否真正对TA(的团队)是否真正有益,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以我的经验,审稿最好是物色青年人,那些副教授和博士毕业没多久,有些踌躇满志而且有情怀、有奉献、学风正的。我经常碰到青椒们对我说,谢谢《湖泊科学》,这是我第一次为国内中文期刊审稿,尽管我已经为国际期刊奉献审稿数十次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寻觅、物色真正对路而且一线的青椒们审稿,是我这些年的主要工作。只有找对人,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真正对作者论文质量提升大有帮助的意见返回,这也是《湖泊科学》这些年质量保障的根本。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我从来不找不在我微信朋友里的教授审稿,因为TA们太忙了。

我一直很感谢各位青椒们,谢谢您!每一篇投稿到《湖泊科学》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有些青涩、伴有瑕疵,您像对待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一样,您的一条条建议、一处处批注、一次次指点,让一位位作者对来稿从点点滴滴处着手修改完善,来来回回打磨提升,您认真、无私的付出和奉献使得《湖泊科学》这一也许微不足道的小众学术期刊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为作者提供高质量学术服务的公正、公平的中文学术交流平台。尽管绝大多数青椒们我并不认识,也不是我微信好友。您是《湖泊科学》乃至中文学术期刊的脊梁和希望。

内容有些多了,但是还要说一件事。树立形象一定要心怀战战兢兢,同时严守底线。现在学术不端非常不少见,实话说,在中文刊这里,如果你胡作非为或者听之任之,则必然成为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的某某刊。学术圈很小,无论在国内基金、项目、评奖等过程中多么****,我也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这个编辑角色和期刊定位。无论是论文审稿、发表,还是修改等过程中,我们从不徇私舞弊,更不会以任何方式暗示或者明目张胆的要求作者引用我刊任何论文。前些时间偶然通过CSCD发现,国内中文期刊界其实这方面已经非常污浊了。也难怪国内科学家们对中文期刊总是(越来越)失望,真的只是重视SCI的缘故吗?

 

附:编委那点事

学术期刊绕不开也离不开编委会,无论这个编委会多么有效还是摆设还是hybrid。

牛教授一般不以是本刊编委为荣,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让TA觉得编委会聘他是高攀。现在流行一种叫青年编委的东西,国内仿效的也不少。但是归根到底,编委是从期刊角度的称呼,青椒们、小咖们、大咖们是否真的认同你这本期刊,是否真的长期关注你这本刊,是否真正为期刊审稿、宣传、论文质量鞠躬尽瘁,那是相当相当困难的。为什么国外的期刊那么容易被认同,某种程度上挖掘或者被自荐后进入编委队伍的年轻才俊很多而且很容易,不像国内还要讲究论资排辈、单位平衡、圈圈内外甚至师门派系等等。

不管怎么说,在TA们看来,某刊编委肯定不如基金委、科技部等重大、专项评委来得权威,哪怕评委只是临时性的。国内的学术圈为什么那么多被诟病,更主要的原因是容易形成团体、集团甚至垄断,而国际期刊不行啊,中国的编委再多也是少数,所以形成不了规模,反正也左右不了项目和金钱,所以纯粹的学术和奉献会更明显一些。在国内,相对来说,中文学术期刊的编委们还是比较看重学术,奉献和情怀还是非常明显的,起码从审稿参与过程中能感悟到中国学术的某种希望,纯粹的希望,这可能是我25年来一直比较感动而执着的动力之一吧。

编委会中基本组成都是3类人:小牛、中牛和大牛。20年前,中文期刊编委会中基本以中大牛为主,现在已经逐渐改善成为中牛为主,一些大牛+一点小牛的模式。这是可喜的进步。在国内这种人情江湖里,自然少不了关系和各种招呼,尤其是期刊如果还不错或者相当不错的情况下。现在很多中文期刊都已经实现了编委或主编负责制,利自然大于弊,好像和国际接轨不少。事实上,真正设身处地从学科发展需要、诉求和跳出专家自身小圈来全心全意从期刊角度出发来甄稿发稿的编委是难而少见,这个比例大概在5%吧,如果能到20%就可以笑傲江湖了。

一本好口碑而且质量声誉都不错的期刊,一定需要一个有效的编委会群体、一个全心服务的编辑部,当然,基础是必须得有一个良好的学术共同体的氛围。

当然,我的失败,就是没把《湖泊科学》办成一本SCI收录的英文刊。

 

 

本博文为投稿北师大陈磊教授流域面域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微信公众号栏目《失败集》的小文。微信公众号那里还有两段画蛇添足的话:

《失败集》的精彩让我迟迟不敢动笔,陈教授总是不急不慢的在催,让我这个不喜欢欠债的心里很不爽。写点啥呢?写自己为什么不做科研还是写自己其实就不是当科学家的料,哪怕当年也是某后来被归到985大学优秀毕业生?这样写下去岂不是把自己那点小自尊、小骄傲和小神秘都彻彻底底的曝光了?这微信号是前100强,但是估计还不够让我火成微博热搜,再说了陈教授又没有茅台土酒啥的承诺。要不写《湖泊科学》发迹史?可是不是SCI的小中文刊又有啥好吹的?得,还是给自己也给《湖泊科学》期刊留点FACE吧。那写啥?就写这些年和你们这些科学家们——在我等编辑的眼里就是作者审稿读者的你们如何打交道的,顺便也发泄发泄这些年对你们的不满和不容易——为了避免打击面太广,就只写中文期刊形象、审稿和编委那点事儿吧,之中及之后的呢先省略;最后再补充一个附件——编委那点事(陈教授能不能搞个过滤?让《湖泊科学》当下和未来的编委看不见附件呢?)。

(请勿对号入座,圈子很小,如有巧合请私信@我,我还想混几年再退休呢)

作者简介:李万春,男,自然地理学博士,编审(相当于教授),一直从事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尤其是水科学学术编辑工作(办公室搬过3次),累计任《湖泊科学》(http://www.jlakes.org)专职副主编及编辑部主任25年,曾任(含现任及拟任)某学会副秘书长、某些分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或常务理事等不拿钱职务。《湖泊科学》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目前已经被除SCI以外的所有国际国内相关或权威、核心数据库收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07-1337183.html

上一篇:自然解读:神奇的球状冰(冰蛋、冰球)
下一篇:《湖泊科学》新增”术语规范“栏目
收藏 IP: 218.94.149.*| 热度|

16 李建国 姚伟 周贤永 郁志勇 史晓雷 王启云 黄永义 宋春林 刁承泰 许培扬 殷明波 徐绍辉 李可 段含明 黄河宁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