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纲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亚纲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11.68.255.*   [5]周学永   2015-11-6 08:42
尊敬的余亚刚先生,感谢您的回复。
我目前在天津做生物农药方面的研究,也涉及活性物质提取纯化等工作。虽然与医药学研究有些距离,但我非常愿意在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去北京与您交谈,听听您的”青蒿素获诺奖后期的发展规划“,通过全面了解青蒿素的研发历史,吸取宝贵经验,拓宽科研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找准正确方向。我的邮箱是:zhouxueyongts@163.com,电话13652069872,敬盼余老回音!学生:周学永
IP: 223.246.85.*   [4]zhongyiyao   2015-11-3 19:06
尊敬的余老,您好!关于诺奖的事情已成定局,我只是不明白最初明明是您先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一点屠老太太好像没有说出来,这些问题您作为当事人一定最清楚,看的出您老已经不想多谈。晚辈这个问题就此打住,不再多问,历史总有一天会给当事人一个公道。
余老,我之所以关心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不愿意以后再出现您这样的不愉快的事情。我希望从您的这件事中汲取教训,咱不想侵占人家的成绩,至少要包住自己应得到的。
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情况与您老沟通,谈谈我对当前中国科学界的看法。
余老您以前也从事中医药的研究,看来我们是同行,我想沟通应当容易一些。至少我们可以谈谈各自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希望对未来有帮助。
中国科学界缺乏的独立的人格!术业有专攻,其他领域我不清楚,至少在我的研究领域的情况是这样。从观一叶而知秋的角度讲,上面的看法应当不会差太多。
我是从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研究的。看看中医药界的6位院士,其中5位是研究心脑血管的,并且这些人还是中医药界很多规则制定者。
院士们主张的活血化瘀或者祛痰或者理气等等方法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至今人们无法知道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与依据是什么,如果一定说有的话,就是中医药中有这些药物与方法。他们却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传统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是针对血液自身的淤积,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问题。这种最简单的问题,我想院士们不可能不知道,明明知道的话,为何要采用错误的观点进行?心脏缺血是冠状动脉的问题,气虚、血虚还是冠状动脉的问题。不解决冠状动脉的问题,补气、补血有什么意义?
其实从完全正统中医药的角度看动脉粥样硬化应当能解决,传统中医药中确实没有动脉等这些概念,但是在中国人的词汇中有青筋,这里的筋指的是人体浅层的静脉血管。静脉血管是筋,动脉血管也是筋。筋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就是诸如血管、肌腱这些。
既然血管是筋的话,解决动脉粥样硬化就遵循筋的问题解决就可以了。按照五行的观点,筋对应的是肝。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动脉粥样硬化问题应从肝脏出发-----这是完全纯中医药得出的。
我始终坚信,不论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得出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真理都应当是相通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看看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内源性胆固醇紊乱引起的;而内源性胆固醇主要在肝脏完成。正是这个因素,现代科学才研发出阻止内源性低密度胆固醇合成的他汀类药物!
从上面的情况看,现代医学在解决动脉粥样硬化问题的时候也是从肝脏出发的。
活血化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几十年来还是没有办法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退,根本原因就是无视自己的无知与错误!由于中医药界的当权者坚持错误的观点,新的认识与药物无法得到认可。
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究竟是谁在阻碍中国科学的发展?说白了还是利益的问题。这里是科学网的地盘,不会因为我们提出正确的观点就会得到尊重,很可能删除,下面是我的博客链接,余老有时间看看,您作为前辈,请谈谈您对我的研究的看法。
http://zhongyiao.bokerb.com/649421.html
我的回复(2015-11-18 16:54):尊敬的学友:待我试复如下:仅供参考。
1,中医学术是字符模拟人体生命的科学。因此每个信息都标注有阴阳,五行的印记。五行是一个五元的闭合系统,五行生克,如环无端,动态存在。任何一个金/木/水/火/土的“辩证”定位都是动中的瞬态是相对的。运动速度请参看"子午流注“(一天),”五运六气“(一年)。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中医忽略了的基本问题。我建议您在以”肝“为主时,对一切慢性病(包括”遗传病“)的治疗都注意到整体与瞬间的关系,是否注意了时辰药理,可以提高疗效。在创新“肝”时更创出自己的方法论。
2,一切创新都是超前的思维领先的行为。要理解主流习惯的反对,私心者例外。例如,抗疟工程的初级阶段,难产在确定课题,大量劳力拥在“盲筛”工序,没有进展。我在策划层次提出了向中医药学史寻找的方案,突显我国具有的优势,实践了“(中,外)跨时空”的超(理念的)认知连接,抓着中华医学史已从药学通史进入疾病各史的拐点。分析梳理出中华抗疟史上的8”法“和8个代表药物,并且按原始注解和出现频率排序将青蒿排在首位,经制备浸膏制剂送鼠疟药理模型筛选,出现了首序首中的功效。它是成功的方法学实验。它的意义是确定了抗疟的研究课题——青蒿。以史为鉴,我建议您找一下原上海中医文献馆有无《心血管专辑》在史学的天梯上或已有”肝“的”辩证“,可供您参用。
3,谈起”心“和”肝“,中医的”心“有二。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络代心用事“。原本《金匮要咯》中有七脏,有脑。事后五脏主流,二心合一了。我的兴趣是您的“肝”(高血脂症)是否与”脑“的活动不健康有关,”思”伤“脾“。”肝“克”脾土“。”肝主将军”(高血脂症)与紧张,躁郁症有相关的现象否,物质社会(高血脂症)低龄化,有扩大研究的余地。
以上管见,切望指正                          新 学友85龄  余亚纲
我的回复(2015-11-17 15:30):ZHONGYIYAO学友:我已拜读到您的全文。给我几天时间,我思考一下如何笔谈。您是一位执着的学者,不知您的学历,您在攻读中医前喜欢什么学科,我不是多问“闲事”,我是想怎想交流。好否。亚纲午安
我的回复(2015-11-17 12:02):zhongyiyao学友:2015-11-3的博文拜读,感谢鼓励,我的电脑水平只在写稿小技,多日未上网了,迟复为歉。我非常看您的见解,但我能看到的只停止在“      看来我们------”,下文中断了。恭请告我您的网址,叙谈,可以吗?亚纲学安。
IP: 111.161.26.*   [3]周学永   2015-10-11 22:31
余亚纲先生,向您表示崇高敬意!
我的回复(2015-10-28 15:31):周学永学友:谢谢您的来信,我是您信中谈及的余亚纲,从来信中知道您的认真和求实,有关历史,近日科学出版社发行了一本新书《青蒿素类抗疟药》,书中有关于青蒿筛中的史实,但因篇幅所限,没有谈及它的方法学设计。从此才有了全国性的统一以青蒿立题,进入了现代的科研常规。好在北京大学的医学史研究所将出版一本录音录像的纪实,或可请您一阅,其中的原始资料是科技部有关部门看过的。有关您的想知,我就提供到此吧,保持客观。还是谈谈当务之急吧,那就是我国抗疟优势的后续发展问题,我有一个初步的”青蒿素获诺奖后期的发展规划“,恕我恭问,您在药学的那个领域贡献青春,人生苦短,有志于科学未来者,有机会和可能交谈起来吗,切望回音,余亚纲命笔。
IP: 114.102.157.*   [2]zhongyiyao   2015-10-11 11:20
余先生,冒昧地问您一句,您是那个65年整理《疟疾专辑》的老先生吗?我这几天仔细研究资料,我感觉最初发现青蒿对疟疾有效果的人应当是您与顾国明,诺奖已经颁发,无法改变事实,作为后来人,我只想知道真相,不知道您是否能将当时的真实情况告诉我?如果您老就是当时的余先生的话,我在此向您表示最崇高的致敬!
我的回复(2015-10-28 15:39):zhongyiyao学友:谢谢您的来信,我是您信中谈及的余亚纲,从来信中知道您的认真和求实,有关历史,近日科学出版社发行了一本新书《青蒿素类抗疟药》,书中有关于青蒿筛中的史实,但因篇幅所限,没有谈及它的方法学设计。从此才有了全国性的统一以青蒿立题,进入了现代的科研常规。好在北京大学的医学史研究所将出版一本录音录像的纪实,或可请您一阅,其中的原始资料是科技部有关部门看过的。有关您的想知,我就提供到此吧,保持客观。还是谈谈当务之急吧,那就是我国抗疟优势的后续发展问题,我有一个初步的”青蒿素获诺奖后期的发展规划“,恕我恭问,您在药学的那个领域贡献青春,人生苦短,有志于科学未来者,有机会和可能交谈起来吗,切望回音,余亚纲命笔。
IP: 117.22.16.*   [1]李蕾   2013-10-15 17:27
老师您好,我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最近想做一份用户打标签行为的调研(就是您在发表博文时会让您给博文添加标签),但是我缺少研究数据,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帮我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大约需要您5分钟的时间,非常感谢您!!
      问卷地址是:http://www.sojump.com/jq/2709468.aspx 将此链接复制进浏览器的地址栏,然后按回车键即可,非常感谢您!!!
我的回复(2014-7-7 16:03):leileiya学友:您好,非常非常抱歉,因为我太老了,恕我科学技能落后了,我很久未打开我的博客网了,电脑操作只能写点东西,其他全要请年轻的学友帮助了。今日看到您在2013-10-15给我网页的留言,回复已过期。我近期在自己网页又请学友帮助发出一文,题目“汉,藏,蒙学术同源论”是一篇上世纪的未发论文。现在针对藏医药“申遗”和国内外医学史学界的藏医印度学术亲源论点发表点学术意见,感谢您的留言,作为以文会友,介绍如上拙文,恭请斧正。余亚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