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Fan, U. G?sele, M. Zacharias, “Nanotubes and hollow nanoparticles based on Kirkendall and diffusion process: A review“, Small 3, 1660-1671 (2007). (Invited review)
范老师您好!我最近在做一个基于Kirkendall effect效应的小seminar(或者说是小报告),读了您的这篇综述,感觉真是写得很棒,内容很全,思路很清晰。您的这篇综述和Tu K. N.的Hollow nanostructures based on the Kirkendall effect: Design and stability considerations关于中空管状结构纳米材料稳定性的讨论,你们都侧重说了它的不稳定性。我想问的是,它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应用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或者说如何把这种不稳定性变为一种优势(就像利用掺杂缺陷去做超导一样)?
谢谢! 博主回复:非常感谢来信,不好意思,我刚刚出差回来,没有及时回信。
很高兴你能对我写的综述感兴趣。转变思路,将劣势变为优势加以利用,这个的观点很好。关于不稳定性,主要是针对尺寸很小的中空纳米颗粒而言,比若说2-3 个纳米的金颗粒,时间长了就塌陷成solid particle。如果尺寸比较大,而且是室温下,应用时候就基本上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如果有温度的话,扩散速度显然加快,不稳定性就要考虑了。对于应用,不太好说,因为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中空纳米颗粒,而不同的材料的应用不一样,金属可以使催化剂,半导体可以是荧光标定剂,记得香港小组有一篇文章讨论核壳结构纳米颗粒来杀死某种病毒细胞,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428-1433。所以,如果应用是依赖于中空结构的话,那么不稳定性就不好了,比如中空的铂纳米颗粒比实心的颗粒催化效果就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