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天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eefloating 天平的常态是失衡,天平的理想是平衡,我摇摆着,追求...

博文

《游戏改变物理》——创新大赛说课

已有 3918 次阅读 2021-8-31 09:20 |个人分类:来学往教|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前段时间参加了山东省的创新大赛,拿了个三等奖,不足道尔,但还是愿意分享一下现场说课视频,当然不是当时的视频,是我昨天晚上刚刚重读了一遍的录屏的视频。

分享在微信公众号里啦,大家还请麻烦移步去这里看看。

https://mp.weixin.qq.com/s/DWf93wSQhlLu3MGliFnvKQ

比赛前,我查了一下参加决赛的选手情况,发现很多都是各级各种精品一流课程的主持人,而且整个山东省理工农医一起比,所以比较放松。因为既然难度太大,胜负完全不可控,不如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撞撞运气,无需纠结。

比赛要求十五分钟的说课,十分钟的专家提问,为了在十五分钟说课中能够传达更多的理念和信息,所以我的PPT上视觉信息要多一些,希望专家一眼看懂的我就可以不说了。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专家都在忙着低头看材料,没怎么抬头看我的PPT,估计也听不出我的讲述中隐含的宏图大志。

答辩环节每个专家都提了问题,我印象深的问题一:普通物理是个传统的基础课,你怎么创新啊?我的回答:普通物理的教材都很经典,网络资源经典科普也很多,谈不上什么原创创新,主要是理念上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一切教学设计单单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就像游戏设计首要的目标是要关注游戏体验一样。实践上就是打造精品案例,整合各种手段促进学生对物理有好的体验,因为如果体验好了,学生自己会有各种办法将物理学好。。

只是不知道这些专家们会不会,爱不爱玩游戏?是不是把体验看得比成功更重要,相信不相信第一性原理?

再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考核方式,问我如果平时成绩占50%,你一个班多少人,你怎么实现啊,工作量很大啊!平时成绩是不是就是为了给学生拉分的?这是个好问题哈。我的回答是:平时成绩就是为了给学生拉分的,因为我是希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对物理有好的学习体验,只要学生认真体验物理学,那我就可以给他好的平时成绩,因为这些学生的物理学成绩的高低可能对社会进步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他们传递出去物理学原来可以这么学,原来可以这么有用,可以这么有趣,让他周围的亲戚朋友下一代对物理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他就值得高的平时成绩。我其实最后要求学生自己打分,学生监督,最后我会凭我的感觉(学生贴照片,允许申诉)给定一个分数,这个确实就是我的主观给分,这依赖于老师的自我要求,但我是希望尽量兼顾公平和宽容的,并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这确实是我的平时考核方式,因为很多看似严格的细致的考核方式不过是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并不一定真能起到真实的效果,而围绕着学生体验的所有努力,至少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教学创新其实和艺术表演的创新是一样的,可能真谈不上创新,就像是演小品,说一样的话,有的人就是看着自然搞笑,有的人就是看着别扭,这玩意儿不是自然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真正的好的教学,也许还是应该拉到市场上去博弈出来的,不在乎你是不是第一个说了什么话的人,而是在乎是不是更多的人因你的表达受益。

整体而言,这次比赛,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也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那就是我希望做关于物理学习的游戏,我知道一直有人做,但都是些小游戏,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场景,没有炫酷的设计,根本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去游戏学习。我希望的是有大公司做!人物设定可以是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或者科幻小说中的人物,或者是外星人,设定人类历史或星际探索的背景,当情节或NPC提供思维推进的各种元素:事实、历史、现象等等之后,孩子们是能够自己推出思维的下一步的,这种体验是很美好的。孩子一关一关的过,后面的关卡可能会用到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前期就已经攻克的,当然可能还缺一些,那就会提醒学生去寻找补充那部分知识,这样每个学生可以逐渐点亮自己的科学地图,能够满足更多的好奇心,探索更广阔的领域,创造更奇妙的文明。

我觉得可以实现,会很好玩,对于人类也必然实现,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否我能看到,我期待《游戏改变物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1302156.html

上一篇:半夜醒来
下一篇:“鸡汤也是有益的”
收藏 IP: 113.120.208.*| 热度|

16 武夷山 蔡宁 王安良 郑永军 范振英 夏炎 李学宽 鲍海飞 吴斌 尤明庆 周忠浩 曹俊兴 杨正瓴 魏焱明 刘秀梅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